药价降了 实惠没有?
从7月18日起,北京400多家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消炎药全面降价,降价幅度平均达到了20%。经测算,患者可以从中得到1.26亿元的实惠。
北京隆福医院胡英英副院长说,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利润,都要通过药品进入医院的药房来实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药品供销渠道的中间费用,有些已经达到了原始药价的10倍,高额的回扣、公关费、广告费最终摊到了患者身上,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有些消炎药的出厂价每盒只有3.5元,但患者却要花35元买药,医院也为此蒙受了不白之冤。实行药品招标采购,首先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其次是使药品的价格趋于合理,增加了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药品回扣。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家计委已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药品降价行动,300多种国家定价的药品降了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药品降价的力度更大些,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幅度的降价似乎并没有令患者少支付医药费。老百姓还是抱怨药贵。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是政府宣布了降价,医院和零售药店都会执行,真正顶风不执行的只是个别的。之所以会出现媒体已经公布降价,但消费者没有见到动静的现象,是因为,有时媒体公布了降价消息,医院尚未接到物价部门的红头文件,时间上有滞后,空间上需要调整时间;还有些零售企业高价进的货,不甘心低价卖出,要等这批药卖出后再降价。另外,几次降价都与政府招标采购有直接关系,但目前政府采购还限定在抗生素类药物中,而中老年人这个庞大的患者群体常用的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药还没有进行过招标采购。
一名因患高血压、心脏病需长年服药的患者告诉记者,她平均每10天的药费支出是200元至300元之间。过去她使用的降压药“心痛定”,几元钱一瓶,100片装,药效每片可维持4小时左右;现在医生为她选择的降压药是“波依定”,每盒10片,48元,药效可以持续24小时,她还是愿意选择长效药,但药费也就上去了。
据了解,在医院患者中,患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病号占很大比例,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药基本没有降价,有些甚至上扬,这也是百姓以往没有感受到药品降价实惠的一个因素。
北京医院药剂科的医生介绍,这次北京医院降价的抗生素药物有40多种,可占到药品购入额的40%左右。北京市规定,7月1日后,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使用招标采购的抗生素药物。医院由于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而获得的利润空间,60%让利患者,40%用于改善医疗条件,这对降低药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虚高定价、规范药品的销售行为有积极作用。(严桦)
《中国青年报》
2001年7月20日, 百拇医药
北京隆福医院胡英英副院长说,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利润,都要通过药品进入医院的药房来实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药品供销渠道的中间费用,有些已经达到了原始药价的10倍,高额的回扣、公关费、广告费最终摊到了患者身上,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有些消炎药的出厂价每盒只有3.5元,但患者却要花35元买药,医院也为此蒙受了不白之冤。实行药品招标采购,首先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其次是使药品的价格趋于合理,增加了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药品回扣。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家计委已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药品降价行动,300多种国家定价的药品降了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药品降价的力度更大些,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幅度的降价似乎并没有令患者少支付医药费。老百姓还是抱怨药贵。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是政府宣布了降价,医院和零售药店都会执行,真正顶风不执行的只是个别的。之所以会出现媒体已经公布降价,但消费者没有见到动静的现象,是因为,有时媒体公布了降价消息,医院尚未接到物价部门的红头文件,时间上有滞后,空间上需要调整时间;还有些零售企业高价进的货,不甘心低价卖出,要等这批药卖出后再降价。另外,几次降价都与政府招标采购有直接关系,但目前政府采购还限定在抗生素类药物中,而中老年人这个庞大的患者群体常用的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药还没有进行过招标采购。
一名因患高血压、心脏病需长年服药的患者告诉记者,她平均每10天的药费支出是200元至300元之间。过去她使用的降压药“心痛定”,几元钱一瓶,100片装,药效每片可维持4小时左右;现在医生为她选择的降压药是“波依定”,每盒10片,48元,药效可以持续24小时,她还是愿意选择长效药,但药费也就上去了。
据了解,在医院患者中,患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病号占很大比例,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药基本没有降价,有些甚至上扬,这也是百姓以往没有感受到药品降价实惠的一个因素。
北京医院药剂科的医生介绍,这次北京医院降价的抗生素药物有40多种,可占到药品购入额的40%左右。北京市规定,7月1日后,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使用招标采购的抗生素药物。医院由于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而获得的利润空间,60%让利患者,40%用于改善医疗条件,这对降低药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虚高定价、规范药品的销售行为有积极作用。(严桦)
《中国青年报》
2001年7月20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