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心”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与翟双庆同志商榷
王强
翟双庆同志在《关于“心”的概念的认识及其启示》(见本报2001年7月11日第3版,以下简称“翟文”)一文中,一方面说“古人造字时,心指人体之实体脏器,即心脏”,却又否定了中医学之“心”与实体的心脏的关系,仅把“心”说成是“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代称”,忽略了“古人初始本意”对“心”概念形成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内经》等中医典籍关于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即“心主血脉”)等论述不一致,而且不符合中医的临床实际。众所周知,临床上对实体脏器“心”的许多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可以从五脏之心病立论,五脏之心病也并非全是“精神心理活动”障碍。如治疗冠心病的心血瘀证、心气虚证的方药虽然也有影响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成分,但未必是主要的,主要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的。如诸多活血补心气中药对心脏的器质性病变的改善,已为不少临床病例和实验研究所证实。在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有生理的也有病理的解剖学方法。所以,虽如翟文所言,“从实体心脏出发考证心主神明的方法不可行”,但从实体心脏出发考证“心主血脉”应该有可行之处。诚然,只用解剖实体心脏、实体脑的方法研究中医学之“心”是不够的,但不能全盘否定“用西医学的方法来认识中医学”的积极意义。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常具有多层次、多元实质的内涵,所以不主张把中医学概念与现代哲学或科学高度分化的概念作一一对应,但是也不应拒绝现代科学概念与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中医学基本概念在应用时的不同语境,首先对其加以分化研究,分析其哲学性与非哲学性内涵,然后采用现代不同层次和多学科的方法,对其实质加以探讨。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所以不要人为地规定有哪些方法不可以互为借用。
翟文说,“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特征是不能变更的,否则这个学科就有灭亡的危险。中医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而其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就是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并运用‘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功能认识方法,所以发展中医学应该把如何遵循学科自身特色作为重点,按其学科自身规律去探索”。笔者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关键不是“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术特征”,而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光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及其学术特征发生过极大的变更,但是其研究对象还是光,只要光客观存在,光学这个学科就不会灭亡。同样道理,中医和西医共同的研究对象——人如果不消失,那么作为研究人体科学的学科就不会灭亡。但是,两种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特征则要根据医学实践所揭示的客观规律,都可能发生深刻的变更,“能变则生,不则亡”。这也许是笔者与翟文的根本分歧。中医学的学术特征之一的确是功能方法,但是功能与结构是对立的统一,不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纯功能”是不存在的。古人因条件所限,主要采用黑箱方法、功能方法以及从病理、药理向生理逆行推断的方法是可取的。现代的中医则应将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相结合,才能避免许多无意义的研究,现在我们既然已经具备了这种结合的条件,而且这种结合又“有补于世,有补于人”,何乐而不为呢?, 百拇医药
王强
翟双庆同志在《关于“心”的概念的认识及其启示》(见本报2001年7月11日第3版,以下简称“翟文”)一文中,一方面说“古人造字时,心指人体之实体脏器,即心脏”,却又否定了中医学之“心”与实体的心脏的关系,仅把“心”说成是“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代称”,忽略了“古人初始本意”对“心”概念形成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内经》等中医典籍关于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即“心主血脉”)等论述不一致,而且不符合中医的临床实际。众所周知,临床上对实体脏器“心”的许多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可以从五脏之心病立论,五脏之心病也并非全是“精神心理活动”障碍。如治疗冠心病的心血瘀证、心气虚证的方药虽然也有影响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成分,但未必是主要的,主要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的。如诸多活血补心气中药对心脏的器质性病变的改善,已为不少临床病例和实验研究所证实。在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有生理的也有病理的解剖学方法。所以,虽如翟文所言,“从实体心脏出发考证心主神明的方法不可行”,但从实体心脏出发考证“心主血脉”应该有可行之处。诚然,只用解剖实体心脏、实体脑的方法研究中医学之“心”是不够的,但不能全盘否定“用西医学的方法来认识中医学”的积极意义。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常具有多层次、多元实质的内涵,所以不主张把中医学概念与现代哲学或科学高度分化的概念作一一对应,但是也不应拒绝现代科学概念与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中医学基本概念在应用时的不同语境,首先对其加以分化研究,分析其哲学性与非哲学性内涵,然后采用现代不同层次和多学科的方法,对其实质加以探讨。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所以不要人为地规定有哪些方法不可以互为借用。
翟文说,“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特征是不能变更的,否则这个学科就有灭亡的危险。中医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而其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就是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并运用‘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功能认识方法,所以发展中医学应该把如何遵循学科自身特色作为重点,按其学科自身规律去探索”。笔者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关键不是“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术特征”,而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光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及其学术特征发生过极大的变更,但是其研究对象还是光,只要光客观存在,光学这个学科就不会灭亡。同样道理,中医和西医共同的研究对象——人如果不消失,那么作为研究人体科学的学科就不会灭亡。但是,两种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特征则要根据医学实践所揭示的客观规律,都可能发生深刻的变更,“能变则生,不则亡”。这也许是笔者与翟文的根本分歧。中医学的学术特征之一的确是功能方法,但是功能与结构是对立的统一,不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纯功能”是不存在的。古人因条件所限,主要采用黑箱方法、功能方法以及从病理、药理向生理逆行推断的方法是可取的。现代的中医则应将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相结合,才能避免许多无意义的研究,现在我们既然已经具备了这种结合的条件,而且这种结合又“有补于世,有补于人”,何乐而不为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