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编号:105480
是什么干扰了干扰素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0月13日 市场报
     一种质量优势明显的国产干扰素,由于无力大幅度扩大产量、增加销量,不仅缺乏对进口干扰素的挑战力,而且在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也处于下风。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投入不足和缺乏市场意识,成为影响干扰素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10年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最引为骄傲的,是研制了我国“863”计划中生物学领域最早实现产业化的基因工程产品———一类新药“干扰灵”,这种国内首创的新型干扰素可以治疗肝炎、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它的研制成功一度被誉为“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

    “干扰灵”的成分为中国人健康白细胞中克隆的基因,和进口干扰素相比,它更适合我国人民的体质,且副作用更小。美国马里兰大学曾经做了一项临床实验,发现用美国生产的“干扰能”,90%的病人会发烧,而只有30%使用“干扰灵”的患者有发烧症状。此外,和进口干扰素相比,“干扰灵”对肿瘤和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还具有一定效果,目前美国FDA正在积极进行实验、认证。但是,在国内市场中,“干扰能”的市场占有量超过“干扰灵”数倍。
, http://www.100md.com
    1995年,深圳科兴集团经转让获得了“干扰灵”的生产技术,取名为“赛若金”,成为国内唯一的另一家生产这种干扰素的企业。为了应对竞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进行了菌株改良,运用了纯化技术,使菌株的表达量增加,相应提高产量。但是几年下来,目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年产干扰素200万支,仅为科兴集团的1/10,市场占有率也大大低于科兴集团。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不得不思索这个问题:为什么产品有适应中国人使用的优势,却抵挡不过进口干扰素?为什么拥有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却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处在劣势?

    很难想象,作为研究所拳头产品的“干扰灵”竟一直在中试车间内进行生产,直到今年9月,才通过租赁的方式,拥有了自己的一条生产线。开始研制至今,“干扰灵”没有得到过一分钱的风险投入,由于长期没有经费的支持,扩大再生产势必“先天不足”。而科兴集团刚具备了生产能力,深圳市立即将这一生产列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数千万元的投资。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的市场意识实在是太淡薄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常国才感叹地说。过去,生物制品是紧俏商品,实行分配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研究所几乎没有在社会上宣传过“干扰灵”,好的成果只在科研单位中口口相传。虽然拥有职工1600人,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期以来没有一名专职营销人员。研究所1999年改制为股份公司,但“不求人”的意识还是没有消逝,市场开发人员仅有30多人,难以建立一张深入、有效的营销网。在宣传、推销产品上,研究所无论是和神通广大的外企医药营销代表相比,还是和中美合资经营的高科技企业科兴集团相比,都无法媲美。

    没有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竞争中的另一个弱点。“干扰灵”的发明者之一童葵塘在“干扰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曾获奖励两万元,这是他收到的唯一一笔奖金。新加坡大学曾多次用高薪来邀请他,却被婉拒了。“近年来,研究所里的人才流失太严重了,我就曾经做了30多个年轻人的工作,但他们最终都离开了。”童葵塘感叹地说。人才优势的丧失,使得原来会聚大批人才的研究所技术优势日益消退。

    令人高兴的是,在发稿之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关人士告诉笔者,在通过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研究所将积极准备上市,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干扰灵”的生产、开发,并且准备引进“经营者持股”等现代企业理念,更好地发掘人才的作用。他们表示:“许多研究所、国有企业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我们希望通过改变观念,能后来居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