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因为那是我们获取营养的最主要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日三餐吃什么,怎么吃,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就是一个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大问题。10月17日,中国营养学会在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上推出了中国首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简称DRIs),为我们的日常膳食营养开出了一份精确、全面的“量化”菜单.
据中国营养学会有关人员介绍,此次颁布的首部DRIs是在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简称RDA)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引入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新营养学概念,经过两年修订而完成的。
每个人都需要由膳食中获取适量的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生活和劳动。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产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中毒等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安全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订了各自的推荐营养素供给量(RDAs)。但是随着营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营养学家们逐渐对一些营养素的代谢、功能和需要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于食物中许多非营养成分具有的预防疾病的功能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原有的RDA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引入一些新的营养学概念或术语,进一步发展了RDA的包容范围,增加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形成了一个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的营养研究人员也及时进入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营养学与多个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营养素的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进行了重新修订,全面制订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
研究证明,身体健康与否除了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外,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许多慢性疾病更是如此。科学家们观察到,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膳食结构也随之变化,因此而产生的营养摄入不平衡就成为得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就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危险因素。所以,合理的膳食结构正是预防这些慢性疾病发生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1998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就为中国居民搭建了一个合理的营养框架。而本次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正好为您的健康食谱标注上了精确的使用量。 (刘墨非)
据中国营养学会有关人员介绍,此次颁布的首部DRIs是在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简称RDA)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引入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新营养学概念,经过两年修订而完成的。
每个人都需要由膳食中获取适量的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生活和劳动。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产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中毒等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安全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订了各自的推荐营养素供给量(RDAs)。但是随着营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营养学家们逐渐对一些营养素的代谢、功能和需要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于食物中许多非营养成分具有的预防疾病的功能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原有的RDA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引入一些新的营养学概念或术语,进一步发展了RDA的包容范围,增加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形成了一个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的营养研究人员也及时进入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营养学与多个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营养素的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进行了重新修订,全面制订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
研究证明,身体健康与否除了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外,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许多慢性疾病更是如此。科学家们观察到,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膳食结构也随之变化,因此而产生的营养摄入不平衡就成为得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就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危险因素。所以,合理的膳食结构正是预防这些慢性疾病发生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1998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就为中国居民搭建了一个合理的营养框架。而本次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正好为您的健康食谱标注上了精确的使用量。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