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看病难的尴尬一幕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在审理一起农村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件时,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一幕:上百农民联名上书,为两名无证无照并且“医”死了一个3岁男童的“医生”求情。
去年9月13日,暂住在金华市郊区的河南籍农民王方彬夫妇,带着发烧、咳嗽的小孙子王庆港,到附近的金华市婺城区西关村卫生室治疗。当时,卫生室的执业医生应根勇(原行政村的“赤脚医生”)不在家,应的妻子陈根花和儿媳朱晓红给王庆港量了体温、了解病情后,就开始打针输液。可是,输液仅1分钟后,王庆港全身发痒、情绪不安,并很快出现手脚抽搐、嘴唇发青等症状。见此情景,两位“医生”赶紧拔掉输液针头,又是掐人中、又是压舌头进行抢救,但不足20分钟,王庆港还是夭亡了。事后,金华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王庆港为药物过敏死亡,治疗人员抢救过程简单、无效。
经查,陈根花和朱晓红均为无法定行医资格的“非法医生”。她们医死了人,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为什么还会有上百位村民联名为她们求情?发生在金华的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后,原来背着药箱活跃在农村的一批“赤脚医生”,纷纷开起了固定的医疗室或诊所。由于网点较为分散,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据了解,陈根花和朱晓红的文化程度分别只有小学和初中,因为家里开卫生室,平时就当“护士”,打针派药;执业医生不在家时,又充当“医生”,诊断治疗。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中普遍存在,且不少卫生室还存在药品进购渠道混乱、操作不合规程等问题。
应该说,农村个体卫生室的这些情况,多数农民还是了解的,但这些卫生室仍常年门庭若市。金华市西关村上百名农民的“求情书”道出了个中原委:一是价格便宜,“免出诊费、注射费、挂号费”等;二是“服务态度、医德、医风都很好”,因此“强烈要求(他们)继续为广大村民服务”。
如今在一些农村,农民反映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愁看病。上一趟“大医院”,大病动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就连治感冒有时也要花上数百元。他们说:“累死累活干一年,还抵不上几声喷嚏”。况且,上“大医院”还要看脸色、遭白眼。
上百农民为致人死命的非法医生求情,自然有其法制意识淡薄的因素。然而,政府有关部门及农民眼中的“大医院”,无疑可从中看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医院应从农民利益出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尽量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另外,还应改善服务,延伸医疗服务点,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更方便、更乐意进“公家医院”。政府部门则应尽快真正建立起农民医疗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不再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发愁。(新华社供本报专稿)(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新华社通讯员夏善美), http://www.100md.com
去年9月13日,暂住在金华市郊区的河南籍农民王方彬夫妇,带着发烧、咳嗽的小孙子王庆港,到附近的金华市婺城区西关村卫生室治疗。当时,卫生室的执业医生应根勇(原行政村的“赤脚医生”)不在家,应的妻子陈根花和儿媳朱晓红给王庆港量了体温、了解病情后,就开始打针输液。可是,输液仅1分钟后,王庆港全身发痒、情绪不安,并很快出现手脚抽搐、嘴唇发青等症状。见此情景,两位“医生”赶紧拔掉输液针头,又是掐人中、又是压舌头进行抢救,但不足20分钟,王庆港还是夭亡了。事后,金华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王庆港为药物过敏死亡,治疗人员抢救过程简单、无效。
经查,陈根花和朱晓红均为无法定行医资格的“非法医生”。她们医死了人,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为什么还会有上百位村民联名为她们求情?发生在金华的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后,原来背着药箱活跃在农村的一批“赤脚医生”,纷纷开起了固定的医疗室或诊所。由于网点较为分散,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据了解,陈根花和朱晓红的文化程度分别只有小学和初中,因为家里开卫生室,平时就当“护士”,打针派药;执业医生不在家时,又充当“医生”,诊断治疗。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中普遍存在,且不少卫生室还存在药品进购渠道混乱、操作不合规程等问题。
应该说,农村个体卫生室的这些情况,多数农民还是了解的,但这些卫生室仍常年门庭若市。金华市西关村上百名农民的“求情书”道出了个中原委:一是价格便宜,“免出诊费、注射费、挂号费”等;二是“服务态度、医德、医风都很好”,因此“强烈要求(他们)继续为广大村民服务”。
如今在一些农村,农民反映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愁看病。上一趟“大医院”,大病动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就连治感冒有时也要花上数百元。他们说:“累死累活干一年,还抵不上几声喷嚏”。况且,上“大医院”还要看脸色、遭白眼。
上百农民为致人死命的非法医生求情,自然有其法制意识淡薄的因素。然而,政府有关部门及农民眼中的“大医院”,无疑可从中看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医院应从农民利益出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尽量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另外,还应改善服务,延伸医疗服务点,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更方便、更乐意进“公家医院”。政府部门则应尽快真正建立起农民医疗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不再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发愁。(新华社供本报专稿)(新华社记者潘海平 新华社通讯员夏善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