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鲜活嫩”吃进肝吸虫
我国部分地区的群众有“吃生”习俗:在广东广西,人们喜欢吃“鱼生”(生鱼片)和“鱼生粥”(生鱼片加热煮成的粥);东北地区,特别是朝鲜族,生鱼拌上佐料是他们最喜欢的美味佳肴;北京、四川等地,不少人喜欢吃烧烤的小鱼、泥螺。当前,全国上下食生鲜渐成时尚,无论烧、烤、炸、涮,都一味追求鲜、活、嫩、滑。
专家指出:不管哪种吃法,只要是吃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鱼、虾类水生物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虫,吃得越多,感染寄生虫的危险越大。如广东省肝吸虫感染人数超过500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导致广东省肝吸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流行区的居民大多有进食鱼生、生滚鱼粥、打边炉等不良饮食习惯。不少市民虽然知道进食鱼生会患肝吸虫病,但误认为芥末、酱油或醋拌食及喝酒能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因而放开肚皮“吃生”不误。
肝吸虫病又称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病是由于食了生的或未熟透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肉或被囊蚴污染的其他淡水生物而感染,而且,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生水或餐具、砧板等物亦能引起感染。
, 百拇医药
肝吸虫最先于1874年在印度一华侨尸体的胆管内发现,至1908年在国内证实。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体内检到肝吸虫虫卵,证明肝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肝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此病发生或流行。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近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乡镇居民进行普查发现,当地人群寄生虫感染率高达78%,其中最严重的是肝吸虫,感染率为59%。
肝吸虫是一种人畜共生寄生虫,体长10~25毫米,宽3~5毫米,形似葵花籽,是雌雄同体。肝吸虫身体的前端有一个“口吸盘”,稍后1/5处有一个“腹吸盘”。寄生于人体内的肝吸虫少则数十条、多则上千条,甚至几千条,主要寄生在肝内中等大小的胆管内,也可寄生在总胆管、胆囊、胰腺管及十二指肠。成虫的口吸盘和腹吸盘吸附在胆管壁黏膜上,以黏膜分泌物为营养,在人体内的寿命约15~30年。
肝吸虫的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长角涵螺、纹沼螺、赤豆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白鲩、黑鲩、鲤鱼、麦穗鱼等)和淡水虾、蟹(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肝吸虫虫卵可随病人或病畜粪便排出体外,若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可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和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增殖,成熟的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在水中,尾蚴若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蟹时,则侵入它们的体内,形成囊蚴。含囊蚴的鱼或虾、蟹被人或猫、狗等吞食后再入胃肠道,在十二指肠内,囊内幼虫脱囊而出,沿胆汁流动的方向逆行,经数小时便可从总胆管到达肝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开始产卵。
, http://www.100md.com
肝吸虫的传染源为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肝吸虫保虫宿主的动物有40多种,常见的有猫、狗、猪、鼠、獾等,某些食草类动物如牛、兔也可因偶尔食入囊蚴而感染。
近年,部分地区淡水鱼虾寄生虫的感染率十分惊人,广东、广西、辽宁三地淡水鱼寄生虫平均感染率高达59.66%。这主要是因为水环境被污染,尤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喂鱼,更加重了污染。有关部门在广东调查,鲮鱼、鳝鱼、鲤鱼的肝吸虫囊蚴检出率分别达到50%、40%、20%。在台湾的日月潭,麦穗鱼的感染率高达100%。湖北曾发现麦穗鱼每克肉内有6584个肝吸虫囊蚴。
肝吸虫病的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中度感染表现为肝区不适或疼痛、消瘦和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由于肝吸虫的虫卵可作为胆结石形成的核心,故可出现胆囊炎、胆石症。重度感染者,可出现肝脏肿大,继而肝硬化、脾肿大、腹水、贫血、夜盲等。如果在儿童期反复感染或有过一次重度感染,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出现侏儒症。长期反复或严重感染病例可造成死亡,如一个仅有160多人的村子,肝吸虫肝硬化所致死亡达16人,均为青少年。资料认为,肝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管型腺癌及肝癌。台湾新竹有一市民右上腹肿痛了三天,医生诊断为胆管阻塞,但在手术时,却赫然发现病人体内积聚了近千条肝吸虫。肝吸虫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也很易误诊为肝炎、肝硬变、胃肠炎、慢性消化不良、侏儒症等。预防肝吸虫病应做好这样几件事:
, http://www.100md.com
●在流行地区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食鱼生或未熟透的淡水鱼、虾、螺、蟹,防止病从口入。切生、熟食物的砧板、菜刀分开。戏水摸鱼后注意洗手,不用嘴叼鱼等,以避免肝吸虫囊蚴经口进入体内。
●在肝吸虫病流行地区,不要给猫、狗、猪等动物喂生鱼、生虾等食物。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下水塘。
●积极、彻底治疗病人,必要时可考虑治疗病畜,控制和减少传染源。
肝吸虫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最好到专科医院,特别是对一些有并发症的患者更要注意,以避免不当的治疗延误病情。, 百拇医药
专家指出:不管哪种吃法,只要是吃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鱼、虾类水生物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虫,吃得越多,感染寄生虫的危险越大。如广东省肝吸虫感染人数超过500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导致广东省肝吸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流行区的居民大多有进食鱼生、生滚鱼粥、打边炉等不良饮食习惯。不少市民虽然知道进食鱼生会患肝吸虫病,但误认为芥末、酱油或醋拌食及喝酒能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因而放开肚皮“吃生”不误。
肝吸虫病又称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病是由于食了生的或未熟透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肉或被囊蚴污染的其他淡水生物而感染,而且,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生水或餐具、砧板等物亦能引起感染。
, 百拇医药
肝吸虫最先于1874年在印度一华侨尸体的胆管内发现,至1908年在国内证实。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体内检到肝吸虫虫卵,证明肝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肝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此病发生或流行。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近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乡镇居民进行普查发现,当地人群寄生虫感染率高达78%,其中最严重的是肝吸虫,感染率为59%。
肝吸虫是一种人畜共生寄生虫,体长10~25毫米,宽3~5毫米,形似葵花籽,是雌雄同体。肝吸虫身体的前端有一个“口吸盘”,稍后1/5处有一个“腹吸盘”。寄生于人体内的肝吸虫少则数十条、多则上千条,甚至几千条,主要寄生在肝内中等大小的胆管内,也可寄生在总胆管、胆囊、胰腺管及十二指肠。成虫的口吸盘和腹吸盘吸附在胆管壁黏膜上,以黏膜分泌物为营养,在人体内的寿命约15~30年。
肝吸虫的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长角涵螺、纹沼螺、赤豆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白鲩、黑鲩、鲤鱼、麦穗鱼等)和淡水虾、蟹(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肝吸虫虫卵可随病人或病畜粪便排出体外,若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可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和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增殖,成熟的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在水中,尾蚴若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蟹时,则侵入它们的体内,形成囊蚴。含囊蚴的鱼或虾、蟹被人或猫、狗等吞食后再入胃肠道,在十二指肠内,囊内幼虫脱囊而出,沿胆汁流动的方向逆行,经数小时便可从总胆管到达肝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开始产卵。
, http://www.100md.com
肝吸虫的传染源为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肝吸虫保虫宿主的动物有40多种,常见的有猫、狗、猪、鼠、獾等,某些食草类动物如牛、兔也可因偶尔食入囊蚴而感染。
近年,部分地区淡水鱼虾寄生虫的感染率十分惊人,广东、广西、辽宁三地淡水鱼寄生虫平均感染率高达59.66%。这主要是因为水环境被污染,尤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喂鱼,更加重了污染。有关部门在广东调查,鲮鱼、鳝鱼、鲤鱼的肝吸虫囊蚴检出率分别达到50%、40%、20%。在台湾的日月潭,麦穗鱼的感染率高达100%。湖北曾发现麦穗鱼每克肉内有6584个肝吸虫囊蚴。
肝吸虫病的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中度感染表现为肝区不适或疼痛、消瘦和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由于肝吸虫的虫卵可作为胆结石形成的核心,故可出现胆囊炎、胆石症。重度感染者,可出现肝脏肿大,继而肝硬化、脾肿大、腹水、贫血、夜盲等。如果在儿童期反复感染或有过一次重度感染,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出现侏儒症。长期反复或严重感染病例可造成死亡,如一个仅有160多人的村子,肝吸虫肝硬化所致死亡达16人,均为青少年。资料认为,肝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管型腺癌及肝癌。台湾新竹有一市民右上腹肿痛了三天,医生诊断为胆管阻塞,但在手术时,却赫然发现病人体内积聚了近千条肝吸虫。肝吸虫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也很易误诊为肝炎、肝硬变、胃肠炎、慢性消化不良、侏儒症等。预防肝吸虫病应做好这样几件事:
, http://www.100md.com
●在流行地区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食鱼生或未熟透的淡水鱼、虾、螺、蟹,防止病从口入。切生、熟食物的砧板、菜刀分开。戏水摸鱼后注意洗手,不用嘴叼鱼等,以避免肝吸虫囊蚴经口进入体内。
●在肝吸虫病流行地区,不要给猫、狗、猪等动物喂生鱼、生虾等食物。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下水塘。
●积极、彻底治疗病人,必要时可考虑治疗病畜,控制和减少传染源。
肝吸虫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最好到专科医院,特别是对一些有并发症的患者更要注意,以避免不当的治疗延误病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