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靳某,男,53岁,农民,已婚,汉族。
病人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夜眠差,主要表现为早醒、多梦,感到晚上像没有睡一样,但白天照常干农活,无乏力、情绪低等体验。当时在当地诊所治疗无效,症状一直未明显改善,时轻时重。2年前病人又出现醒后心悸,伴多汗,不思饮食,作心电图未发现异常。病人患病以来,一直为失眠烦恼,到处寻医求治。于1998年2月4日以“焦虑性神经症”收入院。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
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衣着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准确。饮食可,夜眠差,生活自理。主动叙述病史,未发现感、知觉障碍。谈话有条理,思路清晰,语速、语量适中,无思维联想和逻辑障碍,无妄想。注意集中,记忆、计算、理解、判断力均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完整。表情自然,偶有心悸、紧张等,对自己的失眠表示担忧,情感反应协调,无异常行为。
【病例讨论】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①习得性。②环境因素,如噪音、拥护。③心理因素,如激动、担忧。④生理因素,如过饱、饥饿。⑤伴发于精神障碍。⑥伴发于躯体疾病。⑦物质和药物的使用与戒断。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所致,有称为原发性失眠症。此外,个性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成为引起持续失眠的原因。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状况。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准。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存在。
本例诊断:失眠症
失眠症的伴随症状主要是慢性睡眠不良导致的白天精力减退,情绪或动力低下,注意力、灵敏性及集中思考的能力降低,有疲劳不适感,但无客观性思睡。本病的病程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某些病例甚至可随时间而逐渐加重,形成失眠的恶性循环。本病的促发因素,多是从边缘性的睡眠表浅开始的,一时偶尔自然发生的夜眠不良将增加预料妨碍睡眠的联想,以致于这些联想不能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本病占全部失眠病人中的15%,一般人群中的真正患病率不详。需要指出的是,预料妨碍睡眠联想主要见于心理生理性失眠,但在大多数其他的慢性失眠中也倾向于起主要作用。本病罕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开始于青壮年(20~30岁),并逐渐加重,就医多在中年。多见于女性。表浅而呈边缘性睡眠的倾向似乎有家族性,可能有遗传基础。然而,应想到某些家庭过分看重睡眠对健康的影响,他们常常夸大轻度失眠的负效应,对失眠有较高的敏感性。
本例诊断:失眠症
转载自 《中国精神疾病案例》, http://www.100md.com
病人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夜眠差,主要表现为早醒、多梦,感到晚上像没有睡一样,但白天照常干农活,无乏力、情绪低等体验。当时在当地诊所治疗无效,症状一直未明显改善,时轻时重。2年前病人又出现醒后心悸,伴多汗,不思饮食,作心电图未发现异常。病人患病以来,一直为失眠烦恼,到处寻医求治。于1998年2月4日以“焦虑性神经症”收入院。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
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衣着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准确。饮食可,夜眠差,生活自理。主动叙述病史,未发现感、知觉障碍。谈话有条理,思路清晰,语速、语量适中,无思维联想和逻辑障碍,无妄想。注意集中,记忆、计算、理解、判断力均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完整。表情自然,偶有心悸、紧张等,对自己的失眠表示担忧,情感反应协调,无异常行为。
【病例讨论】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①习得性。②环境因素,如噪音、拥护。③心理因素,如激动、担忧。④生理因素,如过饱、饥饿。⑤伴发于精神障碍。⑥伴发于躯体疾病。⑦物质和药物的使用与戒断。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所致,有称为原发性失眠症。此外,个性人格特征,自幼不良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成为引起持续失眠的原因。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状况。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准。对失眠的焦虑、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存在。
本例诊断:失眠症
失眠症的伴随症状主要是慢性睡眠不良导致的白天精力减退,情绪或动力低下,注意力、灵敏性及集中思考的能力降低,有疲劳不适感,但无客观性思睡。本病的病程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某些病例甚至可随时间而逐渐加重,形成失眠的恶性循环。本病的促发因素,多是从边缘性的睡眠表浅开始的,一时偶尔自然发生的夜眠不良将增加预料妨碍睡眠的联想,以致于这些联想不能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本病占全部失眠病人中的15%,一般人群中的真正患病率不详。需要指出的是,预料妨碍睡眠联想主要见于心理生理性失眠,但在大多数其他的慢性失眠中也倾向于起主要作用。本病罕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开始于青壮年(20~30岁),并逐渐加重,就医多在中年。多见于女性。表浅而呈边缘性睡眠的倾向似乎有家族性,可能有遗传基础。然而,应想到某些家庭过分看重睡眠对健康的影响,他们常常夸大轻度失眠的负效应,对失眠有较高的敏感性。
本例诊断:失眠症
转载自 《中国精神疾病案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