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药方
http://www.100md.com
李振华简介
生于1925年,河南洛宁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出身中医世家,21岁始行医,名闻桑梓。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通讯地址:河南中医学院
邮码:450003
(1)慢性胃炎
沙参养胃汤
[组成] 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觯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0克,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 http://www.100md.com
[主治] 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
[用法] 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 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 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如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 http://www.100md.com
[按语] 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香砂温中汤
[组成]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 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 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 http://www.100md.com
[方解]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 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阴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就,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 百拇医药 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苡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1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2)消化性溃疡、出血
理脾愈疡汤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10克,生姜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功能] 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 百拇医药
[用法] 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方解] 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加减] 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典型病例] 王某,男,34岁,司机,于1972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述间断性胃脘隐痛8年余,每于春秋季节疼痛加剧。现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痛处喜暧喜按,腹胀嗳气,时泛吐清水,身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如柏油状,日行2-3次。诊视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曾多次经钡餐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李氏认为本病属脾胃虚寒、气血瘀滞之胃脘痛,故应以温中健脾、理气活血为治。方用理脾愈疡汤加三七粉3克、黑地榆12克,水煎服。
上方服3剂,胃痛明显减轻,柏油样便消失,食后仍腹胀嗳气,方中去三七粉、黑地榆,加丁香5克、柿蒂15克,继服。
二诊:上方又进9剂,胃痛、腹胀、嗳气、泛吐清水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李氏认为此时症状虽得控制,但仍应继续服药,作为善后治疗,以强健脾胃。用理脾愈疡汤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克,于饭前冲服。患者又服散剂1月余,精神、饮食均好,无明显不适,经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2年后随方未再复发。, 百拇医药
生于1925年,河南洛宁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出身中医世家,21岁始行医,名闻桑梓。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通讯地址:河南中医学院
邮码:450003
(1)慢性胃炎
沙参养胃汤
[组成] 辽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觯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0克,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 http://www.100md.com
[主治] 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
[用法] 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 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 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如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 http://www.100md.com
[按语] 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香砂温中汤
[组成]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 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 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 http://www.100md.com
[方解]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 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阴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就,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
, 百拇医药 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苡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1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2)消化性溃疡、出血
理脾愈疡汤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10克,生姜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功能] 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 百拇医药
[用法] 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方解] 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加减] 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典型病例] 王某,男,34岁,司机,于1972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述间断性胃脘隐痛8年余,每于春秋季节疼痛加剧。现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痛处喜暧喜按,腹胀嗳气,时泛吐清水,身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如柏油状,日行2-3次。诊视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曾多次经钡餐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李氏认为本病属脾胃虚寒、气血瘀滞之胃脘痛,故应以温中健脾、理气活血为治。方用理脾愈疡汤加三七粉3克、黑地榆12克,水煎服。
上方服3剂,胃痛明显减轻,柏油样便消失,食后仍腹胀嗳气,方中去三七粉、黑地榆,加丁香5克、柿蒂15克,继服。
二诊:上方又进9剂,胃痛、腹胀、嗳气、泛吐清水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李氏认为此时症状虽得控制,但仍应继续服药,作为善后治疗,以强健脾胃。用理脾愈疡汤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克,于饭前冲服。患者又服散剂1月余,精神、饮食均好,无明显不适,经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2年后随方未再复发。,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