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李寿山
编号:114622
通络头风汤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血管、神经性头痛

    通络头风汤

    [组成] 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功能] 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至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用法] ①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混匀,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2剂,早晚分服或6小时1次。

    ②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
, http://www.100md.com
    ③患感冒时不宜服此药。

    ④服此汤剂,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

    [方解] 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收效之因有二:一则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方中主药川芎,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通络搜风,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止痛获效之上品。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乖。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余用川芎,最小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另外细辛不过钱之悦,亦不足信。余用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窍、逐瘀止涌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 http://www.100md.com
    [加减] 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当归量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木。

    [按语] 本方药少量大力专,对寒瘀头痛有确效。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用之。

    [典型病例] 张某,男,48岁,1987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头痛10余年,经常发作,发则头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用止痛药不能止痛,持续多日不能止。常由过劳、受寒或情绪郁怒诱发。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历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近因用脑太过,气候严寒而发,始则视力模糊,羞明怕光,前额及眼眶胀痛,继则头顶及前额两颞侧剧痛难忍,如锥如刺如裂,曾用强痛定、麦角、杜冷丁不能止痛,畏寒怕风,频频恶心呕吐,甚苦。诊脉弦紧,舌质暗赤边有紫气,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而怒张,舌苔白滑,头维、印堂及百会穴有压痛,血压及体温正常。脉证合参,证属血瘀夹寒之头风证。治以通络化瘀,兼祛风寒,通络头风汤加味。

    处方:川芎30克,当归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藁本10克,蜈蚣3条(研末冲服),水煎昼夜2剂,6小时1次,服药2剂,头痛基本停止,泛恶呕吐亦平。原方减量,每日1剂,5日后,诸症消失,偶有失眠,余无所苦,舌脉均转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