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临床护理 > 皮肤科护理
编号:125282
杆菌性皮肤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8日 林琳护理网
     麻风病

    1、病因

    病原菌为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离开人体后,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1小时或紫外线照射2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用高压蒸气、煮沸、石炭酸、漂白粉、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某些细胞内。本病为接触传染性疾病。在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性三个基本环节中,其易感者的抵抗力低在疾病的发生上起着主导作用。潜伏期数月数年不等。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方面的变化,将麻风分为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未定类麻风被看作麻风病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瘤型、界线类病人带菌多,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结核样型病人反应期和未定类查菌阳性的病人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程度比瘤型低。
, 百拇医药
    2、临床表现

    (1)结核样型麻风:此型患者有较强免疫力,麻风杆菌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数目少,表现为斑疹和斑块,常有明显的感觉障碍,皮损处毳毛脱落。斑疹颜色为浅色和淡红色,表面无鳞屑,斑块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境界清楚,表面干燥有脱屑。皮肤好发于四肢、颜面及易摩擦的部位。可有神经粗大而引起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肌无力,有时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试验为强阳性,少数病人可自愈,经治疗消退较快,一般愈后良好。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皮损同结核样型相似,为淡红、紫红或褐黄色的边界清楚的斑疹和斑块,皮疹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以躯干、四肢、面部多见。可有神经粗大,内脏受累较少而轻。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弱阳性、可疑或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本型预后一般良好。

    (3)中间界线类麻风:皮损呈多形性,为斑疹、斑块及浸润等。颜色呈多色性,为桔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皮损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可有轻度麻木。粘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本型查菌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及预后均介于结核与瘤型麻风之间。
, 百拇医药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皮损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的数目较多,形态较小,分布较广泛。皮损颜色为红或桔红色。可有眉、睫及发不对称脱落。在晚期,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本型查菌强阳性,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显示有缺陷。预后比瘤型麻风好,比结核型麻风差。

    (5)瘤型麻风:因本型患者免疫力差,麻风杆菌可经淋巴、血流散布全身,皮肤为斑疹、浸润、结节与弥漫性损害。皮损色淡、分布于全身各处。早期可见眉毛由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亦稀落。由于结节和深在性浸润及溃疡,形成典型的“狮样面”外观、鼻中隔穿孔和鞍鼻。还可有明显的感觉障碍和闭汗。本型查菌强阳性,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显示明显缺陷。本型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可以致残。

    (6)未定类麻风:本型为麻风的早期表现,依病人机体免疫力的情况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为无浸润性的淡红色或浅色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神经干可有轻度受累,虽有增大,但硬度低。本型查菌多为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多为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或接近正常。
, 百拇医药
    3、诊断

    根据流行区、皮损及其及感觉变化、组织病理检查、抗酸染色检查等可确诊。

    4、治疗及护理

    (1)治疗:

    ①氨苯砚(D.D.S)。成人口服每日50mg,渐增至每日100mg,每周服6天,停1天,连服3个月为1疗程,停药2周,可服3~5年。

    ②氨硫脲。成人口服每次25~50mg,每日1~2次,用法和疗程同氨苯砜。

    ③氯苯吩嗪。成人口服每次100~200mg,每周服药6次,停1天。

    ④利福平。成人口服每日450~600mg,清晨空腹顿服。

, http://www.100md.com     ⑤联合化疗(略)。

    (2)护理:

    ①耐心向患者解释,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还应向家属讲明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以防传染其它人。

    ②对传染性麻风患者隔离管理,所用的衣物食具要严格消毒。

    ③患者要加强营养,建立合理生活制度,禁止饮酒,居住环境要空气新鲜,保持干燥,阳光充足。

    ④检查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消毒隔离,戴口罩及橡胶手套。

    ⑤如发生糜烂溃疡时,应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混合感染,去净溃疡内坏死组织,移除死骨,换下的敷料做灭菌处理。

    ⑥治疗中应注意观察药不良反应,每2周查1次血尿常规,每月查1次血沉、肝功能,如有异常,应做相应处理。
, 百拇医药
    皮肤结核病

    1、病因

    多数为“人型”结核杆菌,少数为“牛型”结核杆菌。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变应性、侵入细菌数量多少以及其毒性强弱均与发病轻重有关。结核杆菌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而感染人体,也可由于患者体内有结核病灶,细菌通过血行、淋巴系统或由邻近淋巴结核病灶直接传播到皮肤或粘膜而感染。

    2、临床表现

    (1)寻常性狼疮:初为鲜红色、褐红色粟粒或稍大的结节,逐渐增多,融合成片,浸润,表面覆有薄屑,玻片压诊可见有淡黄色或苹果酱样结节,可因破溃而形成浅表溃疡,有脓液结痂,愈合后形成瘢痕萎缩,在瘢痕上可再形成新结节,损害面积不断扩大,缺乏自觉症状。皮损多发生在颜面、颊部、鼻翼、口周等处,也可侵犯鼻唇粘膜。

    (2)疣状皮肤结核:初为暗红色小结节,渐增至黄豆大或更大,表面粗疣状斑块,覆有灰白色粘着性鳞屑或痂皮,有脓溢出,损害向周围扩大,中央则形成萎缩性瘢痕。皮损常单侧发于臀部、前臂、手背及指背,微痒。病程缓慢,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 http://www.100md.com
    (3)瘰疬性皮肤结核:结核菌由皮肤附近的淋巴结或骨关节结核等病灶直接侵犯皮肤或经淋巴管漫延至皮肤而发病。初为粟粒至豌豆大皮下结节,渐增多融合、无疼痛,直至皮损中心发生干酷样坏死,排出稀薄脓液,经久不愈,愈后遗条索状瘢痕,皮损多发于颈、腋部。

    (4)硬结性红斑:初为豌豆大至蚕豆大坚硬、活动的皮下结节,暗红色,好发于小腿下部屈侧,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可破溃,春秋及寒冷季节易发病,病程缓慢,自感胀痛。

    (5)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初为淡红色粟丘疹,渐增至米粒至豌豆大,颜色可变为暗红色,皮损中央常坏死形成脓疱,表面覆有黑褐色痂皮,无自觉不适,愈后可留瘢痕,病情迁延,长期不愈皮损可对称发于四肢伸侧等处。

    (6)瘰疬性苔癣:常发生于有其它皮肤或内脏结核病灶的儿童。原发疹为正常肤色、淡红或褐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粟粒大小平顶丘疹,覆细碎鳞屑,发生突然,部位广泛。可以自愈无自觉症状。
, http://www.100md.com
    3、治疗及治理

    (1)治疗:进行全身疗法,数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疗程需半年以上。

    ①异烟肼(雷米封)。为治疗皮肤结核的首选药,成人每次服用0.1g,每日服用3次,可与对氨基水杨酸钠联合应用。

    ②异烟腙。疗效同异烟肼,但毒性较低,成人每次服用0.2~0.5g,每日2~3次。

    ③链霉素。可用于各种皮肤结核,每次0.5g,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④利福平。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效,一般用于链霉素过敏者及异烟肼无效者。成人每日600mg,可1次或分2次服用。

    ⑤对氨基水杨酸钠。成人每日8~12g,3~4次口服。

    (2)护理:

    ①加强营养,应选用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②患者应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硬红斑患者应避免长久站立及走远路。

    ③对伴有肺结核患者要适当隔离,对排菌者应严格消毒。

    ④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混合感染。对硬红斑者注意保暖,未破溃时可用温水烫洗。

    ⑤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