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也就是对于人群的结构、机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变化的研究。医学领域中,也有许多人群,许多关系,许多组织,许多变化。例如,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病人都有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人群;医生与病人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医生与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以及医院与病人的家属之间都有着为了保证医疗过程所必要的特定关系;门诊部、卫生部、卫生院、医院、病房等,都是大小不同,职能有别的行使医疗保健工作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能和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并与其他社会结构处在密切的相互关系中。对以上各种人群、机构和其关系的变化的研究,就是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社会学”这个名词是1894年美国医学家麦克英泰尔首先提出来的,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真正发展起来。1976年在比利时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有欧美七个国家的专家参加,会上强调了医学社会学的重要性,会上美国的帕迪谢尔认为:“医学社会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应认为是一种基础科学,并且是对于医学的所有领域都很为基本的一个学科。”
, http://www.100md.com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一种至几种医学上称之为疾病的毛病,例如近视、龋齿、扁平足、脚癣等,但我们通常并不称之为病人。另一方面住在产科病房的正常产妇,他们成为产科病人仅仅是因为分娩,而分娩是一生理现象,而非疾病。所以,什么是病人?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很难给予完全回答,还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才能研究它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医学社会学的问题。
医学社会学认为“病人”是指那些寻求医疗的或正处在医疗中的人。患病常使人去寻求医疗救助,但是并非所有寻求医疗的人一定有病。而有许多真正患病的人,甚至患有重病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去求医,或者不可能得到医疗帮助,他们并没有成为任何医师、任何医疗机构的“病人”。但有些人无病去看病,或伪造症状去住院或是骗取假条,这些人可以被医院列为“病人”之数,但他们并无疾病,他们的求医行为是出自社会性原因。对这些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搞清楚有多少人有病不去看,为什么?有多少人无病去看病或住院,又为什么?显然有助于提高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工作水平。使患有疾病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医疗照顾,而使无病的人不去拥占医疗机构,应该是社会主义医疗保健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
, http://www.100md.com
“求医行为”是值得作深入分析的。通常在求医行为之前,人们先有一个“自我诊断”的过程。“自我诊断”为有无疾病,如“自我诊断”为有病,于是就去就医。人们多根据自我感觉有无痛疼、发热、不舒服、疲劳来判断自己有病,该上医院就诊。人们的“自我诊断”如果来得太晚,就会耽误就医;也许由于太过于敏感疑病,而给自己和医疗机构造成不必要的忙乱,也拥占了该住院就医者的床位。求医行为还和病种,患病者的社会经济情况,患病者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一般急性病患者寻求医疗的比例要比慢性病患者的比例高得多。对求医行为作具体分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及时必要的求医行为,对保障人民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而这是需要个人和社会很多环节加以注意的迫切任务。
从这一点来说,医护人员学习好有关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
“医学社会学”这个名词是1894年美国医学家麦克英泰尔首先提出来的,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真正发展起来。1976年在比利时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有欧美七个国家的专家参加,会上强调了医学社会学的重要性,会上美国的帕迪谢尔认为:“医学社会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应认为是一种基础科学,并且是对于医学的所有领域都很为基本的一个学科。”
, http://www.100md.com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一种至几种医学上称之为疾病的毛病,例如近视、龋齿、扁平足、脚癣等,但我们通常并不称之为病人。另一方面住在产科病房的正常产妇,他们成为产科病人仅仅是因为分娩,而分娩是一生理现象,而非疾病。所以,什么是病人?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很难给予完全回答,还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才能研究它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医学社会学的问题。
医学社会学认为“病人”是指那些寻求医疗的或正处在医疗中的人。患病常使人去寻求医疗救助,但是并非所有寻求医疗的人一定有病。而有许多真正患病的人,甚至患有重病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去求医,或者不可能得到医疗帮助,他们并没有成为任何医师、任何医疗机构的“病人”。但有些人无病去看病,或伪造症状去住院或是骗取假条,这些人可以被医院列为“病人”之数,但他们并无疾病,他们的求医行为是出自社会性原因。对这些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搞清楚有多少人有病不去看,为什么?有多少人无病去看病或住院,又为什么?显然有助于提高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工作水平。使患有疾病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医疗照顾,而使无病的人不去拥占医疗机构,应该是社会主义医疗保健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
, http://www.100md.com
“求医行为”是值得作深入分析的。通常在求医行为之前,人们先有一个“自我诊断”的过程。“自我诊断”为有无疾病,如“自我诊断”为有病,于是就去就医。人们多根据自我感觉有无痛疼、发热、不舒服、疲劳来判断自己有病,该上医院就诊。人们的“自我诊断”如果来得太晚,就会耽误就医;也许由于太过于敏感疑病,而给自己和医疗机构造成不必要的忙乱,也拥占了该住院就医者的床位。求医行为还和病种,患病者的社会经济情况,患病者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一般急性病患者寻求医疗的比例要比慢性病患者的比例高得多。对求医行为作具体分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及时必要的求医行为,对保障人民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而这是需要个人和社会很多环节加以注意的迫切任务。
从这一点来说,医护人员学习好有关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