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
1、概述
急救医学或称之为急诊医学。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急救事业,均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机构,并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包括院外急救、急诊科及急重症监护三个部分。急救医学是专门对危重症及意外事故伤害而言,除了医学科学本身,还有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我国在50年代开始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为院外急救,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只起到运输和初级救护作用。随着城市人口成倍增多,人的寿命增长,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医院病床尚未能与之适应,急救站的机构也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到了1981年,据调查北京市人口死亡率比1949年下降1/2,在病种分类上,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到领先于其它疾病的死亡率,心脏病致死率占27.27%,脑血管病占25.51%,合计为52.78%;心脑血管病多以急症形式在家中发病,危及病人生命。急救站有限的力量难以完成现场急救任务。因而不少急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院外救治,即使上医院也难以使用急救车,出现了人背、车驮、平板车运送的状况。加上急救通讯系统落后使许多危重命人由于得不到现场抢救而丧生,因此,加强院外急救工作十分重要。
, 百拇医药
由急救站发展到科学化、严密化的急救中心。院外急救即体现了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综合救治的措施,它使医学领域发生了一种变革,使急救工作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流动医院”迅速到达现场和病人身边,使他们得到最迫切和有效的急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生存希望,就从这里开始。这在医学领域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跨学科的社会协作和科学管理为急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合理的急救模式必须具备通讯灵敏、指挥有效、抢救及时,技术先进的特点,以完成下列任务:(a)对发生在家庭、现场的急症和意外事故进行有效的急救,并在医疗监护下送往医院;(b)指挥、协调本地区急救网及有关医疗单位的救护力量;(c)突发性重大灾伤事故,协助国家卫生部门进行急救组织、现场指挥,并担任部分抢救任务;(d)开展急救医学的科研、情报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急救知识的普及。
(1)急救体制:其工作是独立的,大城市要按区域和交通情况,合理地设立若干分中心,构成协调一致的急救网,以缩短急救半径。原则上要求做到,从呼救到急救车到达病家应在10~15分钟内。
, 百拇医药
(2)急救机构主要部门有:
①急救部:由两个部门组成。指挥调度室用无线、有线通讯系统,接受急救呼叫,发出急救指令,进行急救范围的联系。急救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司机执行急危重症任务。
②科研情报部:搜集、贮存、综述、分析应用国内外急救医学资料,进行与急救医学有关的基础、应用科学的研究。
③社会协调教学部:社会急救网的组建,对各类人员及市民进行急救、教学、普及急救知识,是急救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项任务。同时,不应忽视急救中心的社会性,应合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急救法令、条例,保证急救工作的开展。
2、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随着急救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急救中心均建立了急救护理队伍,其主要任务是与医生协同进行现场急救、灾难处理、危急症现场处置、现场途中监护等。院前急救中的护理工作,它是急救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事业正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护理学”将逐步形成它自己的一个学科。
, http://www.100md.com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1)最早获得呼救信息,由指挥调度室获得呼救信息,向中心一线人员(医生、护士、司机)下达指令,医护人员立即了解病情及发病地点,迅速抵达现场救治(部分急救中心要求得到指令后,白天1分钟、夜间3分钟立即出发)。
(2)迅速准备抢救器材,抵达现场开展救治。除救护车上备用用品外,迅速根据病情准备急救物品、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综合救治,抢救车作为一个“流动医院”对重症病人实施途中监护,转送到医院。
(3)现场抢救原则:
①现场脱险。现场救治中遇到触电、塌方、火灾、中毒时,首先将病人及时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治。
②先救命,后治伤。对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或严重休克、大出血、内脏损伤危及生命的,应先抢救,要求护理人员对各科疾患的症状、治疗护理业务熟练,进行有效的果断确诊及救治。
, http://www.100md.com
③途中监护。经现场抢救,掌握转运时机,及时运回急救中心或其他医院,在运转中护理人员进行监护,保持病人正确卧位,观察记录病情,保持,输液畅通,发现异常与医生配合抢救。
④消毒隔离工作。因所遇病种多样(如黄疸性肝炎、肺结核等),在救治转送后工作人员、物品、仪器及救护车均须进行有效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确保病人及抢救人员健康安全。
⑤对急救护理人员基本素质要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独立工作强;熟练掌握常规抢救技术;工作细心,严格执行各种常规制度及查对制度;掌握常用现场化验等。因此,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要坚持业务学习,定期培训,提高理论及技术水平。
, 百拇医药
急救医学或称之为急诊医学。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急救事业,均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机构,并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包括院外急救、急诊科及急重症监护三个部分。急救医学是专门对危重症及意外事故伤害而言,除了医学科学本身,还有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我国在50年代开始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为院外急救,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只起到运输和初级救护作用。随着城市人口成倍增多,人的寿命增长,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医院病床尚未能与之适应,急救站的机构也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到了1981年,据调查北京市人口死亡率比1949年下降1/2,在病种分类上,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到领先于其它疾病的死亡率,心脏病致死率占27.27%,脑血管病占25.51%,合计为52.78%;心脑血管病多以急症形式在家中发病,危及病人生命。急救站有限的力量难以完成现场急救任务。因而不少急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院外救治,即使上医院也难以使用急救车,出现了人背、车驮、平板车运送的状况。加上急救通讯系统落后使许多危重命人由于得不到现场抢救而丧生,因此,加强院外急救工作十分重要。
, 百拇医药
由急救站发展到科学化、严密化的急救中心。院外急救即体现了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综合救治的措施,它使医学领域发生了一种变革,使急救工作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流动医院”迅速到达现场和病人身边,使他们得到最迫切和有效的急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生存希望,就从这里开始。这在医学领域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跨学科的社会协作和科学管理为急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合理的急救模式必须具备通讯灵敏、指挥有效、抢救及时,技术先进的特点,以完成下列任务:(a)对发生在家庭、现场的急症和意外事故进行有效的急救,并在医疗监护下送往医院;(b)指挥、协调本地区急救网及有关医疗单位的救护力量;(c)突发性重大灾伤事故,协助国家卫生部门进行急救组织、现场指挥,并担任部分抢救任务;(d)开展急救医学的科研、情报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急救知识的普及。
(1)急救体制:其工作是独立的,大城市要按区域和交通情况,合理地设立若干分中心,构成协调一致的急救网,以缩短急救半径。原则上要求做到,从呼救到急救车到达病家应在10~15分钟内。
, 百拇医药
(2)急救机构主要部门有:
①急救部:由两个部门组成。指挥调度室用无线、有线通讯系统,接受急救呼叫,发出急救指令,进行急救范围的联系。急救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司机执行急危重症任务。
②科研情报部:搜集、贮存、综述、分析应用国内外急救医学资料,进行与急救医学有关的基础、应用科学的研究。
③社会协调教学部:社会急救网的组建,对各类人员及市民进行急救、教学、普及急救知识,是急救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项任务。同时,不应忽视急救中心的社会性,应合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急救法令、条例,保证急救工作的开展。
2、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随着急救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急救中心均建立了急救护理队伍,其主要任务是与医生协同进行现场急救、灾难处理、危急症现场处置、现场途中监护等。院前急救中的护理工作,它是急救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事业正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护理学”将逐步形成它自己的一个学科。
, http://www.100md.com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1)最早获得呼救信息,由指挥调度室获得呼救信息,向中心一线人员(医生、护士、司机)下达指令,医护人员立即了解病情及发病地点,迅速抵达现场救治(部分急救中心要求得到指令后,白天1分钟、夜间3分钟立即出发)。
(2)迅速准备抢救器材,抵达现场开展救治。除救护车上备用用品外,迅速根据病情准备急救物品、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综合救治,抢救车作为一个“流动医院”对重症病人实施途中监护,转送到医院。
(3)现场抢救原则:
①现场脱险。现场救治中遇到触电、塌方、火灾、中毒时,首先将病人及时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治。
②先救命,后治伤。对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或严重休克、大出血、内脏损伤危及生命的,应先抢救,要求护理人员对各科疾患的症状、治疗护理业务熟练,进行有效的果断确诊及救治。
, http://www.100md.com
③途中监护。经现场抢救,掌握转运时机,及时运回急救中心或其他医院,在运转中护理人员进行监护,保持病人正确卧位,观察记录病情,保持,输液畅通,发现异常与医生配合抢救。
④消毒隔离工作。因所遇病种多样(如黄疸性肝炎、肺结核等),在救治转送后工作人员、物品、仪器及救护车均须进行有效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确保病人及抢救人员健康安全。
⑤对急救护理人员基本素质要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独立工作强;熟练掌握常规抢救技术;工作细心,严格执行各种常规制度及查对制度;掌握常用现场化验等。因此,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要坚持业务学习,定期培训,提高理论及技术水平。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