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协和医院与高等护士学校概况
一、清末时期
北京旧协和医学堂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伦敦会雅克伦医师创办。[它的前身是1862(清·同治元年)年伦敦会在北京建立的“双旗杆医院”]创办之举曾得到慈禧太后和某些中国高级官员的支持,并在中国政府立案。不久,另有英美5个教会加入共同办理。成为中国历史上和一个由英美医务人员合办的医学校,后人谓之“旧协和”。
与医学堂配套的还有一所护士学校。当时,医院、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负责人皆由英国人担任。1915至1917年间,因准备筹建新的医院和医学院,遂停办原医学堂,而医院仍照常办理。为承担医院的护理工作,护士学校又招两期学生。受旧习俗影响,当时的北京各医院里,男医院和男护士负责男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而早期的协和医学堂附属医院属男医院,故护士学校只限招收男护生,护生食宿和制服费皆由学校免费供给。一年级时每人每月发给1元零元钱,二年级2元,三级级3元,四年级10元。毕业后月薪25元。长期留用者,逐年增加5元。当时,欲学护士的男青年甚少,大多是因家境贫困无力在普通学校继续求学者,一则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二来为了将来就业。
, http://www.100md.com
入护士学校时不需考试,由医院有关人员介绍即可。学制三年(后按中华护士会规定改为四年),教学以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没有正式教材,由主讲人自己编写,护生记笔记,主讲人大多是医生、护校校长和护士长、所学课程亦是当时医院所需内容,而衡量学生的优劣则以操作成绩为准。上课时间在晚上7点后进行,以免影响正常工作。一个班约有10人左右,而毕业时往往仅剩4至5人,被除名者多因学习期间表现不好或违反医院规定等。
清末时期,协和医院有80张病床。设有内、外、五官科。病床分头等、二等、三等,三等床位接收的病人多数为免费、重症和无望治愈的病人。住院前,家属须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病故后医院可用于解剖。因此,即使不幸病故,家属也不会提出异议。这种情况多属无力交纳各种费用的贫困病人,富贵们则住头等病房,并设专人特殊护理。
护士每天工作为9小时,星期日和假日为6小时。夜班工作时间为9小时。每班连续上三个月后大换班一次,以便能到全院各实习。
, 百拇医药
这一时期,正值“中华护士会”初创起步,护理事业艰难发展阶段,协和医院的护理工作亦属平平。
二、民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教会无力继续负责协和的工作。遂将其转让美国罗氏驻华医社。罗氏为美国商人即腰缠万贯的煤油大王洛克菲勒(简称罗氏)。罗氏基金会于1915年以美金20万元从伦敦会购得原协和的全部产业,1917年举行奠基仪式,1921年全部建筑完成。总耗资750万美金,人称“新协和”。
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原称护士专修科)于1920年10月开办。学制4至5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经1至2年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辅仁等大学护理预科学习,再到协和护校学习三年,获学士学位。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所培养护士学士学位的学校。由于入学程度较高,第1班仅招女生三人,到1924年毕业时仅剩曾宪章女士一人。1925年后,毕业人数渐增,每年约5至10人。其中的佼佼者大都成为解放前后中国护理界颇有成就并对护理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专家和名人。
, http://www.100md.com
“协和”历来强调重质量而不重数量。故每年招收医学生和护士生不超30人,护士学校最多为21人。采取英文教学,参考书亦为英文原版。因早期学校中大多外籍教师不懂中文,只能用英文讲授。医院的病历、处方、化验报告以及各种护理表格均为英文,因此,要求护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英文的能力。1921年,协和医院招护士入院工作时,条件与待遇则为:必须遵守院规,月薪25元,食宿免费供给,精通英语并受良好之高等教育者在协和医院工作一年后,经监督认为是可造之才,可得学费津贴赴美留学深造……。
新建的协和医院床位250张,后渐增至350张。受美国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支持与影响,“协和”的设备、技术、人才、教学、管理堪称一流并全国闻名。当时的“协和”纪律严格,职责明确,门诊和病房井井有条,环境优美且清洁卫生。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国之首,曾被誉为“中国的霍普金斯”。
“协和”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严谨的治学宗旨使护生从心里热爱自己的工作,平时的严格要求、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的敬业作风以及甚多近于严酷的院规,培养出“协和”护士良好的修养与综合素质。如:护士吃住必须在医院宿舍,外出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0点,违反规定者,则被记名受到严厉批评;护士如有客人来访,可在客厅会见,禁止男人上宿舍楼,护士不许结婚,若结婚须首先辞职等等。护士长为合同制,每年订合同一次,胜任者可续订。病人的一切护理都由护士负责。每个护士必须按照所学的技术操作规程,而护理技术操作则以美国纽约州成立医院护士学校为准。
, 百拇医药
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现为妇产科专家的叶惠芳博士曾撰文忆及协和当年的护士,文中述及:“护士们的行动,也教育了我们医学生。我们初到病房见习时,就处处受到护士的指点和帮助。例如,工作时地方必须安静、整齐,椅子挪动时要端着,挪动抽屉要轻轻关,走路要抬起腿,不能发出鞋拖地的声音。关门要用手扶着轻轻闭上或推开,绝不允许门窗桌椅乒乓乱响,惊动病人。夜里只能踮着脚走,总之,绝对不会发生在病房大声嘻闹,互开玩笑和扎堆聊天的情况。护士陪我们去检查病人,先要把病人四周的布帘拉上,灯光弄好,轻声告诉病人,然后帮助病人把检查的部位显露好,查完立即为病人盖好……”。
1942年1月,侵华日军占用“协和”,1月31日,“协和”被迫停办。
1943年,协和护校在聂毓禅校长的努力下,从沦陷区北平迁往成都,在华西医学院开始招生。招生条件与以往不同,即凡在大学本科学习过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报名。当时,报考者中有的读过大学2至3年,有的甚至大学毕业又报考护校,因此,年龄与文化程度不尽相同,大至30岁,小至19岁。学校免费供食宿,校舍为一座四层小楼。校长与华西大学新医院的护理主任均由聂毓禅担任,王琇瑛、王懿等任专业课教师……1943年9月,协和护校在成都正式开学,当时,成都的教学条件远不及北平,没有教材和参考书,英语授课,护生自做笔记,一年级则进入病房实习.学校及实习医院对护生要求很严,淘汰率极高,无论在教学条件优越的北平,还是在初创时期的成都,协和护校始终贯穿着严谨治学的精神。
, http://www.100md.com
从1943至1946年,协和护校在成都招收三班学生,培养高级护士约50余名。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聂毓禅校长率60名学生,告别成都,启程北上,历经两个月路途坎坷,回到北平,遂着手进行复校工作。当时,协和医院尚未恢复,师生的食宿、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场地、学生来源等问题得力于对护理事业耿耿忠心的聂毓禅校长,费尽周折才得到落实与保证。
从1920年至1953年,协和护校历任四位校长,前三位即沃安娜、盈路德、胡智敏,均为美籍。聂毓禅以其出色的才干于1940年成为协和护校有史以来第一任中国籍校长。她对护理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以及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杰出的贡献,被后人以“中国护理行政管理专家,护理教育家”而载入史册。
1948年5月,“协和”恢复正常工作,护士学校亦随之进入稳步发展且处于最佳时期。
三、建国初期
, http://www.100md.com
1951年1月20日,“协和”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授课改为中文并停止招生。
1951年9月,卫生部召开中级卫生教育会议。统一了中等卫生教育13种专业(包括护士)的学制,课程及教学方法。高等护理教育随之取消。
1953年4月,历经33个春秋后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正式宣布停办。
从1920年至1953年,协和护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263人。人数虽然不多,影响甚大。她们中许多人先后参与和促进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护理发展进程。如近代公共卫生护理的创立,农村卫生护理工作的实施,护理书籍的翻译与出版,护士教育委员会的组建,在职护士进修班的开办,早期各地护理分会的建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华护士会的领导岗位,中华护士会会所的几度迁移……。
此外,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中华护士会部分理事随之迁台,其中,有协和护校毕业生周美玉、周家仪、徐蔼诸、余道贞、朱宝钿等。从1949年至1980年长达30余年的台湾护理学会理事长一职中,大都由上述诸人轮流担任。因此,台湾护理教育及护理工作颇具“协和”之风。
(刘燕萍)
, 百拇医药
北京旧协和医学堂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伦敦会雅克伦医师创办。[它的前身是1862(清·同治元年)年伦敦会在北京建立的“双旗杆医院”]创办之举曾得到慈禧太后和某些中国高级官员的支持,并在中国政府立案。不久,另有英美5个教会加入共同办理。成为中国历史上和一个由英美医务人员合办的医学校,后人谓之“旧协和”。
与医学堂配套的还有一所护士学校。当时,医院、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负责人皆由英国人担任。1915至1917年间,因准备筹建新的医院和医学院,遂停办原医学堂,而医院仍照常办理。为承担医院的护理工作,护士学校又招两期学生。受旧习俗影响,当时的北京各医院里,男医院和男护士负责男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而早期的协和医学堂附属医院属男医院,故护士学校只限招收男护生,护生食宿和制服费皆由学校免费供给。一年级时每人每月发给1元零元钱,二年级2元,三级级3元,四年级10元。毕业后月薪25元。长期留用者,逐年增加5元。当时,欲学护士的男青年甚少,大多是因家境贫困无力在普通学校继续求学者,一则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二来为了将来就业。
, http://www.100md.com
入护士学校时不需考试,由医院有关人员介绍即可。学制三年(后按中华护士会规定改为四年),教学以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没有正式教材,由主讲人自己编写,护生记笔记,主讲人大多是医生、护校校长和护士长、所学课程亦是当时医院所需内容,而衡量学生的优劣则以操作成绩为准。上课时间在晚上7点后进行,以免影响正常工作。一个班约有10人左右,而毕业时往往仅剩4至5人,被除名者多因学习期间表现不好或违反医院规定等。
清末时期,协和医院有80张病床。设有内、外、五官科。病床分头等、二等、三等,三等床位接收的病人多数为免费、重症和无望治愈的病人。住院前,家属须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病故后医院可用于解剖。因此,即使不幸病故,家属也不会提出异议。这种情况多属无力交纳各种费用的贫困病人,富贵们则住头等病房,并设专人特殊护理。
护士每天工作为9小时,星期日和假日为6小时。夜班工作时间为9小时。每班连续上三个月后大换班一次,以便能到全院各实习。
, 百拇医药
这一时期,正值“中华护士会”初创起步,护理事业艰难发展阶段,协和医院的护理工作亦属平平。
二、民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教会无力继续负责协和的工作。遂将其转让美国罗氏驻华医社。罗氏为美国商人即腰缠万贯的煤油大王洛克菲勒(简称罗氏)。罗氏基金会于1915年以美金20万元从伦敦会购得原协和的全部产业,1917年举行奠基仪式,1921年全部建筑完成。总耗资750万美金,人称“新协和”。
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原称护士专修科)于1920年10月开办。学制4至5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经1至2年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辅仁等大学护理预科学习,再到协和护校学习三年,获学士学位。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所培养护士学士学位的学校。由于入学程度较高,第1班仅招女生三人,到1924年毕业时仅剩曾宪章女士一人。1925年后,毕业人数渐增,每年约5至10人。其中的佼佼者大都成为解放前后中国护理界颇有成就并对护理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专家和名人。
, http://www.100md.com
“协和”历来强调重质量而不重数量。故每年招收医学生和护士生不超30人,护士学校最多为21人。采取英文教学,参考书亦为英文原版。因早期学校中大多外籍教师不懂中文,只能用英文讲授。医院的病历、处方、化验报告以及各种护理表格均为英文,因此,要求护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英文的能力。1921年,协和医院招护士入院工作时,条件与待遇则为:必须遵守院规,月薪25元,食宿免费供给,精通英语并受良好之高等教育者在协和医院工作一年后,经监督认为是可造之才,可得学费津贴赴美留学深造……。
新建的协和医院床位250张,后渐增至350张。受美国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支持与影响,“协和”的设备、技术、人才、教学、管理堪称一流并全国闻名。当时的“协和”纪律严格,职责明确,门诊和病房井井有条,环境优美且清洁卫生。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国之首,曾被誉为“中国的霍普金斯”。
“协和”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严谨的治学宗旨使护生从心里热爱自己的工作,平时的严格要求、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的敬业作风以及甚多近于严酷的院规,培养出“协和”护士良好的修养与综合素质。如:护士吃住必须在医院宿舍,外出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0点,违反规定者,则被记名受到严厉批评;护士如有客人来访,可在客厅会见,禁止男人上宿舍楼,护士不许结婚,若结婚须首先辞职等等。护士长为合同制,每年订合同一次,胜任者可续订。病人的一切护理都由护士负责。每个护士必须按照所学的技术操作规程,而护理技术操作则以美国纽约州成立医院护士学校为准。
, 百拇医药
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现为妇产科专家的叶惠芳博士曾撰文忆及协和当年的护士,文中述及:“护士们的行动,也教育了我们医学生。我们初到病房见习时,就处处受到护士的指点和帮助。例如,工作时地方必须安静、整齐,椅子挪动时要端着,挪动抽屉要轻轻关,走路要抬起腿,不能发出鞋拖地的声音。关门要用手扶着轻轻闭上或推开,绝不允许门窗桌椅乒乓乱响,惊动病人。夜里只能踮着脚走,总之,绝对不会发生在病房大声嘻闹,互开玩笑和扎堆聊天的情况。护士陪我们去检查病人,先要把病人四周的布帘拉上,灯光弄好,轻声告诉病人,然后帮助病人把检查的部位显露好,查完立即为病人盖好……”。
1942年1月,侵华日军占用“协和”,1月31日,“协和”被迫停办。
1943年,协和护校在聂毓禅校长的努力下,从沦陷区北平迁往成都,在华西医学院开始招生。招生条件与以往不同,即凡在大学本科学习过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报名。当时,报考者中有的读过大学2至3年,有的甚至大学毕业又报考护校,因此,年龄与文化程度不尽相同,大至30岁,小至19岁。学校免费供食宿,校舍为一座四层小楼。校长与华西大学新医院的护理主任均由聂毓禅担任,王琇瑛、王懿等任专业课教师……1943年9月,协和护校在成都正式开学,当时,成都的教学条件远不及北平,没有教材和参考书,英语授课,护生自做笔记,一年级则进入病房实习.学校及实习医院对护生要求很严,淘汰率极高,无论在教学条件优越的北平,还是在初创时期的成都,协和护校始终贯穿着严谨治学的精神。
, http://www.100md.com
从1943至1946年,协和护校在成都招收三班学生,培养高级护士约50余名。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聂毓禅校长率60名学生,告别成都,启程北上,历经两个月路途坎坷,回到北平,遂着手进行复校工作。当时,协和医院尚未恢复,师生的食宿、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场地、学生来源等问题得力于对护理事业耿耿忠心的聂毓禅校长,费尽周折才得到落实与保证。
从1920年至1953年,协和护校历任四位校长,前三位即沃安娜、盈路德、胡智敏,均为美籍。聂毓禅以其出色的才干于1940年成为协和护校有史以来第一任中国籍校长。她对护理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以及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杰出的贡献,被后人以“中国护理行政管理专家,护理教育家”而载入史册。
1948年5月,“协和”恢复正常工作,护士学校亦随之进入稳步发展且处于最佳时期。
三、建国初期
, http://www.100md.com
1951年1月20日,“协和”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授课改为中文并停止招生。
1951年9月,卫生部召开中级卫生教育会议。统一了中等卫生教育13种专业(包括护士)的学制,课程及教学方法。高等护理教育随之取消。
1953年4月,历经33个春秋后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正式宣布停办。
从1920年至1953年,协和护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263人。人数虽然不多,影响甚大。她们中许多人先后参与和促进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护理发展进程。如近代公共卫生护理的创立,农村卫生护理工作的实施,护理书籍的翻译与出版,护士教育委员会的组建,在职护士进修班的开办,早期各地护理分会的建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中华护士会的领导岗位,中华护士会会所的几度迁移……。
此外,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中华护士会部分理事随之迁台,其中,有协和护校毕业生周美玉、周家仪、徐蔼诸、余道贞、朱宝钿等。从1949年至1980年长达30余年的台湾护理学会理事长一职中,大都由上述诸人轮流担任。因此,台湾护理教育及护理工作颇具“协和”之风。
(刘燕萍)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