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保健品
编号:131801
说三道四话保健品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30日 搜狐
     不知何时,神州大地刮起一阵“灵芝”风,多种品牌、不同产地的灵芝产品在众多报章杂志、各种舆论长篇累牍的铺天盖地袭来,且经久不衰,狂飚不已。病人借诊病之机,多方询问,是否确系治癌灵药?何种品牌更好?能否替代其他治疗?应该服用多久?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在祖国医学宝库中,不但有各种治病妙药,也有健身防病的良方。其中的“天人合一”学说中,就有“冬藏”、“春发”之说。冬季天气寒冷,体能消耗较大,因此就须养精蓄锐,尽量积贮体能以防病。春天则属生发之气、万物萌发、疾病也然,春季结核病易复发即是一例。因而祖国医学就有服滋补之品以健身养病之说,民间也习以为常,多于冬季服用补药。其后,更以药补发展至食补、药膳等等健身之法。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健身防病之法,显然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就成为各种保健品得以在中国市场具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之其因所在。前几年首先发现鲨鱼软骨有抗癌作用的美国,在其专卖店门口几可罗雀,但几乎全球的鲨鱼软骨均在中国大陆登陆,并找到了归宿即是一例。

    人们不禁要问,何以各种有“治癌”功效的保健品均只能大红一时,而难以持久?一般历时二年,就在市场销声匿迹,回顾近年来的“治癌”保健品市场,自中华鳖精开始,继以三株赋新康、鲨鱼软骨粉,几乎均是如此。灵芝孢子粉以其久已深入人心的“仙草”优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能否持久,创造奇迹,人们可拭目以待。各种保健品,虽均有一定的功效(也称之为功能性食品),但并非“药效”,虽一字之差,其谬误则大矣。因为凡是药品均须经由严格的人体试验证实,不但要有对某种疾病或症状有肯定的疗效、只能允许有限的人体可忍受的毒副作用、质量稳定,可以被控制于恒定的水平,三者缺一不可。而所谓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只要经各种实验室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证明具有某种功能即可,试以灵芝孢子粉为例,一般对动物移植性肿瘤的抑制率大约在30%左右,但能否据此认为对癌症患者的肿瘤就有治疗的功能,甚至被奉为治癌灵丹妙药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其因有三:一是动物与人类存在种族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即使移植的是人类的肿瘤,也只是提示一种可能,而不能得出对人体肿瘤有效的结论。二是移植性肿瘤有异于自发的肿瘤,而用作实验的均是移植性肿瘤,即使移植的是人类的癌细胞,也须移植于免疫机能低下的特殊实验动物才能成功,而人类的癌症无一不是自发的,即使在意外的情况下,人体内被植入了他人的癌细胞,也绝不会生长,而移植性与自发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很不相同的。三是动物实验的剂量普遍较大,而临床应用的剂量远较此为低。正由于上述的原因,近年来,各种曾被广为宣传又被广大癌症患者寄以厚望的有治癌功能的保健品,均经广大癌症患者的实践而由盛转衰,就不足为怪了。既然如此,人们又何以不能“吃一堑,长一智”,仍经常明知故犯,甘愿受骗?据笔者所知,很少有癌症患者不用保健品的,从而使保健品此伏彼起,年消费量达数百亿元,而历久不衰,究其原因,除国人的文化背景有异于洋人外,癌症终究是一难治之顽疾,所谓有病不忌医,常人之心理,只要对治癌有利之信息,不论源自报章书刊的科学报道,或街头巷尾的民间传说,甚或到处散发的小广告,一律不加分析而照收不误,对药物或保健品更是难于区分,只要对患者无害,抱着“多一法不如少一法”的心态,纷纷购用,尤其现今对癌症的处理均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很少用单一方法,一旦有效,患者本人很难区别主要得益于何药何法。甚易“张冠李戴”,过高地估计了保健品之疗效,以致“以讹传讹”,广为传播。在临床实践中,此种事例并不鲜见。其次,国人又均有尊老、孝敬长辈之美德,癌症患者又以老人居多,众多子、侄辈为了对老人略尽孝心,各种冠以具有“抑癌生长”、“增强免疫”、“防治放化疗副作用”等等有益于癌症患者的佳品,就成为馈赠患癌亲人的优选礼品。即使明知此等保健品有扩大宣传其功效之嫌,也照样采购不误,缘因此等礼品已兼有“贺卡”似的含有良好祝愿之意。更有甚者,某些业者在“要发财、抓治癌”的错误思想驱动下,见利忘义,利用现今各种宣传媒体也在转制追求利润之机,两者不谋而合,各种保健品通过舆论的包装,不当的非法宣传,纷纷变成名为治癌“良药”,实为图财致富的捷径,实在害人不浅。而且这种“舆论误导”最原始的是见之于报刊的各种夸大其功效的广告,此类广告又往往有似是而非的根据,如某科研单位的实验数据。某“名人”的肯定性意见,甚或有权威人士参与的新闻发布会等。现更发展至手法更为巧妙的专题报道形式,对某些根本从未在大学任教的“XX教授”或从未进过医学院校的“著名治癌专家”的治癌经历进行神话式的报道。不外乎常是研究历尽艰辛、疗效甚为显著等字眼,且更附有起死回生的个案介绍,让读者不得不信。其它尚有各种鼓动人心的大量“义诊”等,令人真伪难分,无所适从。临床实践中屡见某些癌症患者,因偏信此类误导性宣传,将原拟治癌的钱财大量地购买各种保健品,及至发现无效,再欲就医作正规治疗时,已囊中匮乏,无以为继了。因此应大声疾呼,制止这种对保健品功能的误导性宣传,使广大癌症病人上当受骗,既误了病情,又损失了钱财,无异雪上加霜,实属不该。笔者并无对保健品一概否定之意。各类凡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过去所谓“健”字号的保健品,需要予以准确的定位。明确虽不是治病良药,但也不是单验偏方,更不是野药,而是对人体无害,虽无药效但对人体又有一定助益。因此,切忌将此误认为治癌良药,而影响了正常的治疗,只要对保健品有正确的认识,又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在癌症治疗的间歇期或康复期不妨予以试用。何况进入21世纪,癌症治疗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除了追求治愈率及生存期外,更注意生活质量的提高,药物治疗也从“相对非特异性的杀伤性治疗”逐渐向“多靶位治疗”转变。“带癌生存”的观点,正在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因此,如在各种可治愈性癌症的治疗间歇期或各种有效治疗结束后的随访期,如保健品的应用确有助于防止复发或提高生存率,或者在癌症晚期虽已不能治愈,而应用保健品确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痛苦,甚或延长生存期。则不但扩大了保健品的应用空间,且有可能对癌症的控制作出独特的贡献。这就要求从事肿瘤专业的医师在坚决抵制对保健品的“误导”之余,也不妨对此加以关注,不宜一概摒弃,累以时日,或可使其定位更为恰当。更建议企业界有识之士改变谋近利的不当做法,一是其价格须重新定位。既然保健品并非药物,并无大量的有如治疗药物上市前的研发投入,宜薄利,应较大幅度降低现今之价格;二是应开展些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如上述的临床观察在肯定有效的基础上,应按新药开发的要求,加以深入的研发,有可能会从中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以杀伤为主的抗癌新药,这岂非是一皆大欢喜之善举。

    (千龙新闻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