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
编号:133599
遗体捐了子女在哪祭奠我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8日 搜狐
     昨天,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打来热线,坦露出压抑已久的心病

    两年前登记把遗体捐给社会的杨女士,昨天向本报记者吐露出压抑已久的心病:"等我去世后,子女到哪儿去祭奠我呢?"

    杨女士今年75岁,自称是已被"判了死刑"的人。她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同丈夫一同到协和医科大学作捐献遗体登记。那时遗体捐献还比较少,她的丈夫是第19位登记的。

    杨女士说,当时他们觉得自己退休这么多年,住院治病花了国家不少的钱,就想死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社会,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点贡献,从另一方面说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2000年6月份,杨女士的丈夫去世,遗体捐给协和医科大学。当办理完捐赠手续后,她问学校遗体将怎样处理。对方告诉她先做防腐处理,两年后解剖。她又问能不能查清死者的病因,学校告诉她,不能查,解剖只为了研究。

    杨女士说,直到现在她还认为捐献遗体是一桩义举,是一件光彩的事。但是,自那天走出协和医科大后,她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她说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她认为对于死者遗体捐赠给社会后怎么保存、怎么处理,应该让家属知道。

    今年清明节,人们忙着扫墓凭吊死去的亲人。那天,杨女士全家捧着丈夫的相片开车出去,想找个地方祭奠祭奠,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杨女士说,这件事使她越来越放不下心来。她说,缅怀死者是民族的传统风俗,对于把遗体捐献给社会的人,社会应该有个安排,让死者的亲属能有个地方去凭吊,这对死者、对生者都是一个安慰。

    杨女士说,她将来也要把遗体捐献出去,这个问题一直压在她的心里。她说,现在全北京登记捐献遗体的大约有三千多人,考虑这个问题的绝不止她一个。

    杨女士的子女认为,老人自愿为社会捐献遗体,对医学研究有一定的作用,这种移风易俗的做法他们作为子女也是赞同的。

    但是,老人遗体捐献出去后应该有一个妥善的安置,有一个场所让子女可以去凭吊。如果老人得不到较好的安置,子女总有种未尽孝道的感觉。他们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场所可以逢年过节去看望看望。这样,老人死后有一个安息的地方,子女心中才不会有歉疚。

    读者朋友,请您帮助出出主意,怎样才能医好杨女士的心病呢?

    (北京晨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