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忌”桎梏的男孩
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一位中年母亲领着一个面目清秀、身形瘦小的男孩走进了我的咨询室。男孩脸色微微泛黄,一对乌黑的大眼睛中略透出一丝不安和局促;一进门便紧紧依偎着母亲,两手还不停地搓着。一旁的母亲则神情黯淡,坐定后便恳切地要求我给男孩进行心理咨询。接着,男孩的母亲向我诉说了儿子的问题。
男孩浩是本市某小学4年级学生。新学期开学后,浩的老师发觉浩的书本突然变得与众不同:每本书都被剪去了两只角。为此,老师在班级里批评了他。与此同时,家里人也开始察觉浩的一些行为有点异样:他每天刷牙的时间特别长,而且刷牙前必先漱口6次再动牙刷;外出时走在人行道上,每一步都必然要踩在铺路石板的中央;路遇头顶上有人家晾晒的裤子、袜子,他必然要绕道回避,从不从底下走过;每天晚上临睡前,他一定要把两只鞋子放在与床沿一脚间距处,并与床沿垂直,才安然入睡。为此,浩的母亲非常担忧,怀疑他有心理问题。经浩所在学校的校长介绍,带着浩来咨询。
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的问题,我将咨询会谈聚焦于浩的成长史以及其学校、家庭情况。在同他母亲的交谈中,我又了解到一些新的信息:浩足月顺产,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赴A国留学深造;3岁时母亲也赴A国,把他托付给外婆照料。此后几年,浩就与外婆一起生活,直至小学2年级他父母回国。浩就读的学校是本市某重点小学,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师资条件一流,学习气氛浓厚,班级、学生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上学后,浩的父母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加上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班级、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并获得过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他的班主任老师一直十分喜爱他,对他寄予厚望,在学习上对他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浩从小身体健康,性格内向,不太合群,话语少,胆子小,喜爱看书、听故事,除此之外兴趣爱好不多,在小学3年级之前行为并无异常。自父母回国后,浩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但与父母不够亲近,仍经常去外婆家住。浩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父母对他体贴入微、恩爱有加,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希望他将来学有所成。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结束了第一次咨询。我约浩的母亲一星期后再带他来作一次心理测验。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第一次咨询所了解的情况,我发现洁有较明显的强迫性行为,这些行为具有4个特点。
1.程式化。他的一些行为具有固定的顺序和规律,并且严格依照这些固定的方式行事。2.禁忌化。他的某些行为带有一定的迷信禁忌色彩,似乎在回避一些在他看来不吉利的事物。3.刻板性。他的一些行为固定而机械,缺乏灵活和变通。4.追求完美。他的个别行为表现出对整齐、清洁的过度追求。上述行为反映了浩具有过分认真、追求完美等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是他的强迫性行为滋生的土壤。除此之外,从小缺乏同父母的情感沟通、交流,来自学校、家庭的学习压力,缺少与同龄儿童的正常交往,以及来自外界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均可能对浩的症状形成产生一定作用。据此,我对浩的初步诊断是“儿童强迫症”。第二次咨询应着重进行以下工作:
1)通过与浩的咨询交谈,探询其致病的心理原因;2)对浩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以便为进一步的确诊提供依据;3)对浩及其家长作必要的解释、安慰,使其消除疑虑,积极地面对疾病。
, 百拇医药
1星期后,浩在他母亲陪同下,第二次来咨询。我先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浩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三个等级评分)显示:
对照SCL——90国内常模(儿童):每个因子分在1.69分以下者为正常,在1.70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有问题,在2分以上者为心理症状中度以上,有3个因子分在2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其F2(强迫):3.31,F4(抑郁):2.17,F5(焦虑):2.08,F7(恐怖):2.12,共有4个因子分在2分以上,已构成心理障碍。其中“强迫”因子分已超过3分,据此可作出“强迫症”的症断,需进行心理治疗。 “囚笼”
我接着与浩作了咨询谈话,从交谈中又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浩出生以后,由于父母去了A国,他长期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其外婆有一些迷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行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这些行为对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这些禁忌行为一开始表现出好奇,后来开始模仿直至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他习得的模仿行为很多,如不从人家晾晒的裤子、袜子下钻过,以避晦气;敲碎了碗盆要吐三口唾沫;吃饭时手一定要捧住饭碗,否则预示将来要失业;吃完饭,筷子一定不能搁在碗上,否则预示着辍学;吃鱼时,吃完一面不能将鱼翻身;……到上小学前夕,他已养成了不少禁忌习惯,一旦不按这种习惯去做,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觉。
, http://www.100md.com
在学校里,由于他成绩优异,经常在各种考试、竞赛中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这使他的班主任、父母对他寄以厚望,甚至把他当作自己赢得荣耀的“机器”:一方面对他鼓励、褒奖,关怀备至;另一方面又对他提出了很高的学习要求。一旦他学习成绩不如人意,老师、父母就常常在他面前显露出不安和失望的神色。他们很少批评浩,相反用过度的关切来激发浩的进取心。但这些举动常使浩产生一种“犯罪感”,觉得自己愧对老师和父母。浩向我描述了他成绩不理想时的心理状态:“我不怕老师和父母批评我,但是我怕看到他们失望、焦灼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关心我、爱护我,我的成绩不理想会让他们很没有面子,所以我要用加倍的努力来为他们争光。”
为了在考试中“常胜不败”,他几乎从不外出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一心埋头学习,内心却常常为考试担忧。此后他自己又“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一些新的“禁忌”行为,如在人行道上走路脚一定要踏在水泥板中央,表示“目标达到”;刷牙前先漱口6次,表示“顺利”;用剪刀裁去书本的两角,是为了防止其“翘起”(“翘起”被他认为代表“失败”);……浩的“禁忌”越来越多,除了老师、家长发现的一些行为之外,他还告诉我不少“隐秘”的行为,如考试前先在试卷上用手指画一个“100”,再做题目;上楼梯时靠左走(因为“左”象征“顺”)对于数字他也有禁忌,如他认为2、6、12、21、120……数字代“吉利”,而3、4、7、13、14、22……数字代表“不祥”。有些禁忌甚至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有什么意义,如睡觉前必须把两只鞋子置于床沿一脚间距处,并保持与床沿垂直。在咨询中,我让浩谈谈他对这些行为的感受和理解,他说:“一开始这么做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后来养成了习惯,不去做心理就很不舒服,有时还有一种‘危险将临’的感觉;后来我对这些事也觉得挺烦的,想改正,下了几次决心,但是就是改不了。”浩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很担忧,恳求我能帮助他治好这种病。
, 百拇医药
这次咨询,使我对浩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综合两次咨询获得的信息,我确证了浩的心理问题——“儿童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行为)。其致病原因有三个。
1幼年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缺乏与同龄群体正常交往的封闭环境中,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胆怯、缺乏安全感,这种性格在一定的环境和不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症状的发生。
2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其行为的熏陶、暗示。由于浩年幼,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少对事物的正确的辨别能力,其外婆的一些迷信禁忌行为对他起到了不良暗示作用。他对这些行为由好奇到模仿,最后形成习惯,以至难以自拔,这为其日后的强迫行为的发生埋下了根子。
3不良的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对其强迫性人格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他的父母和老师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他产生了惧怕失败的不安心理,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目的。他只是为了给家长和老师争取荣誉而努力学习。虽然他的父母和老师很少批评他,但是在他们过度的保护和关爱及不断流露出的失望情绪的影响下,他的内心滋长了一种负疚感,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这是致病的动因。
, 百拇医药
4心理防卫手段使用不当。为了摆脱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用了一种童年习得的行为方式来对抗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以至于演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自定义的心理防卫方式,最终演变成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基于强迫性人格障碍和不良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作用下的心理疾病,是国际上公认的难治症。目前国内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对于这种心理疾病一般使用药物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剂“氯丙咪嗪”一直是临床上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但鉴于浩尚处于青少年时期,其人格可塑性较大,而药物的副作用对其身心损害难以预料,我决心尝试使用心理治疗来攻克他的“顽疾”。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制订了心理治疗方案,经与浩及他的家长讨论,开始对他实施心理治疗。
第一阶段:帮助他消除导致强迫行为的不合理认知。
主要运用“BECK认知行为转换疗法”。每周交谈一次,共6次。在浩的意识中存在着不少迷信禁忌观念,这些错误认识支配着他的行为。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压力或心里感觉到不安全时,在趋利避害的动机的驱使下,他不断地做出各种强迫动作,以对抗心里的恐惧感。因此,消除他头脑中的迷信观念,树立科学的、唯物的世界观,不仅是控制其强迫症状的首要步骤,也是帮助他形成健康的人格的重要工作。
, http://www.100md.com
1.使用BECK3栏目记录表,以作业的方式,让浩每天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各种强迫性动作及它们出现后的即时想法,同时写出大多数人遇到这些情境时的行为方式。
2.同他讨论支配其强迫行为的各种即时想法的“合理性”,用“诘难”方式揭示这些想法的荒谬性,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他自己通过实践去否定这些错误认识,然后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取代它们,如“走路的方式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与成功、失败、吉祥、灾祸……没有任何关联”等。
3.学习用新的合理的行为替代原来的强迫性行为,如上楼、走路时“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再通过实践来确认新行为的合理性。
第二阶段:抑制并消除伴随强迫行为的焦虑、恐慌情绪。
使用“森田疗法”,并辅以交互抑郁松弛训练。在强迫治疗的过程中,个体最难以应对的是伴随强迫行为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慌情绪,而强迫行为往往能暂时缓解这些负性情绪,这也是强迫行为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抑制并消除这些负性情绪,对治疗强迫症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具体做法是:当强迫行为即将出现时,先令其停止一切其他活动,以新的行为替代强迫行为;情绪保持自然,在意志上不与之对抗,同时进行松弛训练,使伴随强迫行为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与松弛形成交互抑制的一个新的拮抗反射:“焦虑——松弛、焦虑——松弛……”,以此渐次缓解伴随强迫行为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最后彻底阻断强迫行为与负性情绪间的交互作用。我对他进行了5次咨询及行为训练(每周1次,共5周)。最后他自己掌握了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并在生活中继续进行自我训练。
, http://www.100md.com
第三阶段:巩固新的认知及行为。
运用“催眠疗法”,使其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积极的暗示语言巩固他意识中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如“……你现在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且学会了新的合理的行为方式;今后你一定会按这些正确的方式去做的,你的强迫行为已经去除了,再也不会出现了,你的病已经完全好了!……”我每周对他施行1次催眠暗示训练,每次30~45分钟,共3周。
经过3个多月的矫治,浩学会了识别、控制强迫行为的发生,情绪也有了改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他的强迫行为虽偶然出现反复,但他自己都能有效地加以控制。
摘自上海心理热线, http://www.100md.com
男孩浩是本市某小学4年级学生。新学期开学后,浩的老师发觉浩的书本突然变得与众不同:每本书都被剪去了两只角。为此,老师在班级里批评了他。与此同时,家里人也开始察觉浩的一些行为有点异样:他每天刷牙的时间特别长,而且刷牙前必先漱口6次再动牙刷;外出时走在人行道上,每一步都必然要踩在铺路石板的中央;路遇头顶上有人家晾晒的裤子、袜子,他必然要绕道回避,从不从底下走过;每天晚上临睡前,他一定要把两只鞋子放在与床沿一脚间距处,并与床沿垂直,才安然入睡。为此,浩的母亲非常担忧,怀疑他有心理问题。经浩所在学校的校长介绍,带着浩来咨询。
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的问题,我将咨询会谈聚焦于浩的成长史以及其学校、家庭情况。在同他母亲的交谈中,我又了解到一些新的信息:浩足月顺产,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赴A国留学深造;3岁时母亲也赴A国,把他托付给外婆照料。此后几年,浩就与外婆一起生活,直至小学2年级他父母回国。浩就读的学校是本市某重点小学,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师资条件一流,学习气氛浓厚,班级、学生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上学后,浩的父母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加上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班级、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并获得过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他的班主任老师一直十分喜爱他,对他寄予厚望,在学习上对他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浩从小身体健康,性格内向,不太合群,话语少,胆子小,喜爱看书、听故事,除此之外兴趣爱好不多,在小学3年级之前行为并无异常。自父母回国后,浩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但与父母不够亲近,仍经常去外婆家住。浩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父母对他体贴入微、恩爱有加,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希望他将来学有所成。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结束了第一次咨询。我约浩的母亲一星期后再带他来作一次心理测验。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第一次咨询所了解的情况,我发现洁有较明显的强迫性行为,这些行为具有4个特点。
1.程式化。他的一些行为具有固定的顺序和规律,并且严格依照这些固定的方式行事。2.禁忌化。他的某些行为带有一定的迷信禁忌色彩,似乎在回避一些在他看来不吉利的事物。3.刻板性。他的一些行为固定而机械,缺乏灵活和变通。4.追求完美。他的个别行为表现出对整齐、清洁的过度追求。上述行为反映了浩具有过分认真、追求完美等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是他的强迫性行为滋生的土壤。除此之外,从小缺乏同父母的情感沟通、交流,来自学校、家庭的学习压力,缺少与同龄儿童的正常交往,以及来自外界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均可能对浩的症状形成产生一定作用。据此,我对浩的初步诊断是“儿童强迫症”。第二次咨询应着重进行以下工作:
1)通过与浩的咨询交谈,探询其致病的心理原因;2)对浩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以便为进一步的确诊提供依据;3)对浩及其家长作必要的解释、安慰,使其消除疑虑,积极地面对疾病。
, 百拇医药
1星期后,浩在他母亲陪同下,第二次来咨询。我先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浩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三个等级评分)显示:
对照SCL——90国内常模(儿童):每个因子分在1.69分以下者为正常,在1.70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有问题,在2分以上者为心理症状中度以上,有3个因子分在2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其F2(强迫):3.31,F4(抑郁):2.17,F5(焦虑):2.08,F7(恐怖):2.12,共有4个因子分在2分以上,已构成心理障碍。其中“强迫”因子分已超过3分,据此可作出“强迫症”的症断,需进行心理治疗。 “囚笼”
我接着与浩作了咨询谈话,从交谈中又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浩出生以后,由于父母去了A国,他长期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其外婆有一些迷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行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这些行为对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这些禁忌行为一开始表现出好奇,后来开始模仿直至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他习得的模仿行为很多,如不从人家晾晒的裤子、袜子下钻过,以避晦气;敲碎了碗盆要吐三口唾沫;吃饭时手一定要捧住饭碗,否则预示将来要失业;吃完饭,筷子一定不能搁在碗上,否则预示着辍学;吃鱼时,吃完一面不能将鱼翻身;……到上小学前夕,他已养成了不少禁忌习惯,一旦不按这种习惯去做,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觉。
, http://www.100md.com
在学校里,由于他成绩优异,经常在各种考试、竞赛中为班级、学校争得荣誉,这使他的班主任、父母对他寄以厚望,甚至把他当作自己赢得荣耀的“机器”:一方面对他鼓励、褒奖,关怀备至;另一方面又对他提出了很高的学习要求。一旦他学习成绩不如人意,老师、父母就常常在他面前显露出不安和失望的神色。他们很少批评浩,相反用过度的关切来激发浩的进取心。但这些举动常使浩产生一种“犯罪感”,觉得自己愧对老师和父母。浩向我描述了他成绩不理想时的心理状态:“我不怕老师和父母批评我,但是我怕看到他们失望、焦灼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关心我、爱护我,我的成绩不理想会让他们很没有面子,所以我要用加倍的努力来为他们争光。”
为了在考试中“常胜不败”,他几乎从不外出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一心埋头学习,内心却常常为考试担忧。此后他自己又“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一些新的“禁忌”行为,如在人行道上走路脚一定要踏在水泥板中央,表示“目标达到”;刷牙前先漱口6次,表示“顺利”;用剪刀裁去书本的两角,是为了防止其“翘起”(“翘起”被他认为代表“失败”);……浩的“禁忌”越来越多,除了老师、家长发现的一些行为之外,他还告诉我不少“隐秘”的行为,如考试前先在试卷上用手指画一个“100”,再做题目;上楼梯时靠左走(因为“左”象征“顺”)对于数字他也有禁忌,如他认为2、6、12、21、120……数字代“吉利”,而3、4、7、13、14、22……数字代表“不祥”。有些禁忌甚至连他自己都说不出有什么意义,如睡觉前必须把两只鞋子置于床沿一脚间距处,并保持与床沿垂直。在咨询中,我让浩谈谈他对这些行为的感受和理解,他说:“一开始这么做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后来养成了习惯,不去做心理就很不舒服,有时还有一种‘危险将临’的感觉;后来我对这些事也觉得挺烦的,想改正,下了几次决心,但是就是改不了。”浩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很担忧,恳求我能帮助他治好这种病。
, 百拇医药
这次咨询,使我对浩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综合两次咨询获得的信息,我确证了浩的心理问题——“儿童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行为)。其致病原因有三个。
1幼年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缺乏与同龄群体正常交往的封闭环境中,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胆怯、缺乏安全感,这种性格在一定的环境和不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症状的发生。
2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其行为的熏陶、暗示。由于浩年幼,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少对事物的正确的辨别能力,其外婆的一些迷信禁忌行为对他起到了不良暗示作用。他对这些行为由好奇到模仿,最后形成习惯,以至难以自拔,这为其日后的强迫行为的发生埋下了根子。
3不良的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对其强迫性人格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他的父母和老师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他产生了惧怕失败的不安心理,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目的。他只是为了给家长和老师争取荣誉而努力学习。虽然他的父母和老师很少批评他,但是在他们过度的保护和关爱及不断流露出的失望情绪的影响下,他的内心滋长了一种负疚感,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这是致病的动因。
, 百拇医药
4心理防卫手段使用不当。为了摆脱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他用了一种童年习得的行为方式来对抗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以至于演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自定义的心理防卫方式,最终演变成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基于强迫性人格障碍和不良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作用下的心理疾病,是国际上公认的难治症。目前国内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对于这种心理疾病一般使用药物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剂“氯丙咪嗪”一直是临床上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但鉴于浩尚处于青少年时期,其人格可塑性较大,而药物的副作用对其身心损害难以预料,我决心尝试使用心理治疗来攻克他的“顽疾”。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制订了心理治疗方案,经与浩及他的家长讨论,开始对他实施心理治疗。
第一阶段:帮助他消除导致强迫行为的不合理认知。
主要运用“BECK认知行为转换疗法”。每周交谈一次,共6次。在浩的意识中存在着不少迷信禁忌观念,这些错误认识支配着他的行为。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压力或心里感觉到不安全时,在趋利避害的动机的驱使下,他不断地做出各种强迫动作,以对抗心里的恐惧感。因此,消除他头脑中的迷信观念,树立科学的、唯物的世界观,不仅是控制其强迫症状的首要步骤,也是帮助他形成健康的人格的重要工作。
, http://www.100md.com
1.使用BECK3栏目记录表,以作业的方式,让浩每天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各种强迫性动作及它们出现后的即时想法,同时写出大多数人遇到这些情境时的行为方式。
2.同他讨论支配其强迫行为的各种即时想法的“合理性”,用“诘难”方式揭示这些想法的荒谬性,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他自己通过实践去否定这些错误认识,然后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取代它们,如“走路的方式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与成功、失败、吉祥、灾祸……没有任何关联”等。
3.学习用新的合理的行为替代原来的强迫性行为,如上楼、走路时“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再通过实践来确认新行为的合理性。
第二阶段:抑制并消除伴随强迫行为的焦虑、恐慌情绪。
使用“森田疗法”,并辅以交互抑郁松弛训练。在强迫治疗的过程中,个体最难以应对的是伴随强迫行为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慌情绪,而强迫行为往往能暂时缓解这些负性情绪,这也是强迫行为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抑制并消除这些负性情绪,对治疗强迫症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具体做法是:当强迫行为即将出现时,先令其停止一切其他活动,以新的行为替代强迫行为;情绪保持自然,在意志上不与之对抗,同时进行松弛训练,使伴随强迫行为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与松弛形成交互抑制的一个新的拮抗反射:“焦虑——松弛、焦虑——松弛……”,以此渐次缓解伴随强迫行为而产生的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最后彻底阻断强迫行为与负性情绪间的交互作用。我对他进行了5次咨询及行为训练(每周1次,共5周)。最后他自己掌握了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并在生活中继续进行自我训练。
, http://www.100md.com
第三阶段:巩固新的认知及行为。
运用“催眠疗法”,使其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积极的暗示语言巩固他意识中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如“……你现在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且学会了新的合理的行为方式;今后你一定会按这些正确的方式去做的,你的强迫行为已经去除了,再也不会出现了,你的病已经完全好了!……”我每周对他施行1次催眠暗示训练,每次30~45分钟,共3周。
经过3个多月的矫治,浩学会了识别、控制强迫行为的发生,情绪也有了改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他的强迫行为虽偶然出现反复,但他自己都能有效地加以控制。
摘自上海心理热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