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西部资源开发
编号:134711
西部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77期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苏礼

    西部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也是医院产业的重要市场。西部中医药的开发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的中医

    中医学起源于西部。“医之始,本岐黄。”这是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关于中医起源的概括。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岐伯是黄帝的医学顾问,医学是他们在西部创业的丰功伟绩之一。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氏是人类始祖之一。他所发明的阴阳八卦后来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医之始,本伏羲”之说。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曾经建都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都的位置,使长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医学的中心。一代又一代名医,在这时诞生;一部又一部医学典籍,使中医药学日臻丰富和完善。从秦国的医和、医缓,到唐代的孙思邈、王焘,明代的武之望,乃至近现代的黄竹斋、蒲辅周、米伯让等等,西部医家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理论形成于西部。中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诸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等,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从地域上看,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完善,都发生在西部。一部《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而它所代表的岐伯学派的活动范围,乃是以西部为中心。《五十二病方》是当代出土的汉代简帛医书,从其中使用古代秦人方言的特点考证,其成书极有可能在西部。《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第一部病理学专著,此书评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病因、症状,兼述诊断、养生、导引诸法,为历代医家所推重。而这部医著,就是巢元方在隋太医博士的任上完成的。

    西部中医积淀丰富,从基本理论到实用技术,从生理病理到诊断,前人的发明和创造,是中医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不愧为中华民族医药宝库的珍贵遗产。

    二、西部的中药

    西部的中药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多达12800余种,其中50%以上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中医向来讲究“道地药材”,中药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黄连、厚朴、大黄、秦艽、柴胡、甘草、附子、乌头等,历来以西部所产者为上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开列凡133州所产道地药材519种,其中属于西部的关内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计46州共列道地药材232种,几占当时全国道地药材的1/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众所周知,天然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西部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于此也可略见一斑。
, 百拇医药
    西部中药研究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诸如“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神农氏尝百荜”;“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审定本草经,创制医方,疗疾病”等等。传说虽然只是传说,但也足以说明,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西部的医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一部集秦汉以前药物学研究成果之大成的著作,载有药物365种,按其性味分上、中、下三品以编排,是书虽早已失佚,但赖《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载录而得以保存和流传。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由于它比1542年出版的《纽伦堡药典》要早出800余年,因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所载药物已达844种,且配有“药图”20卷。后来,宋代的《证实本草》、明代的《本药纲目》,乃至当代的大型本草著作《中华本草》,无一不是在其基础上完成的。

    近年来,西部中药资源的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甘肃的奇正集团,青海的三普药业,成都的地奥集团,云南白药集团、陕西步长制药等,已成为中草药开发的先锋。用高科技推动的西部中药现代化产业已经全面启动,成为西部经济腾飞的新的亮点。
, http://www.100md.com
    三、西部的民族民间医药

    西部是民族民间医药的沃土。占我国少数民族80%的人口居住在西部,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不仅为保障本民族医疗保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藏医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南部一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艾灸、放血、药疗以及诊断、解剖学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贡献。目前藏医药已开始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

    维医有比较完整的医药理论——艾尔康学说、气质说、体液说等,目前常用的维药约有四五百种,维医的沙疗、白癜风疗法疗效卓著,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壮医是广西壮族的传统医学。壮医擅长针刺治疗,世代相传的名为“挑草子”的针刺放血疗法,至今仍是不少壮医的拿手技法。壮医在使用“毒药”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壮医的药线点灸疗法及针挑疗法,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 百拇医药
    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德宏地区,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有其独特的理解。

    《回回药方》残卷的发现,证明了回族本来就有自己的医学。回族医学虽然曾一度衰落,但其东西方合壁式的医学模式,业已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进步产生了相当影响。

    在中国西部繁衍生息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大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医药,诸如蒙医、苗医、土家医、彝医、瑶医、侗医等等。西部民间医学的积淀也相当深厚,许多独特的疗法和方药,诸如耳针、鼻针、穴位贴敷,以及大量的民间单、验、秘方,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四、西部的医药文化遗迹

    西部是中华民族文化遗迹、遗址、文物荟萃的地方,其中有丰富的医药文化遗迹和文物,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西部中医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位于临潼县南陈村的扁鹊墓,是后人为纪念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而建。扁鹊墓在中国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皆有,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唯陕西临潼的扁鹊墓为其真墓。此墓现已初步修复,开辟为纪念馆,并已对外开放。陕西耀县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故乡,耀县药王山是孙思邈的纪念地。药王山唐代名磬玉山,宋代名五台山,后因孙思邈晚年“称疾还山”而改称药王山。药王山有规模宏大的药王大殿、药王洞,有亭台殿宇群,有摩崖造像石刻,有明代“海上方”、“千金宝要”医方碑,有元代壁画以及历代名医碑等,是一处集纪念、旅游、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医药文化胜地。

    甘肃天水的伏羲庙是纪念“人文初祖”伏羲的祠庙。伏羲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已如前述。伏羲庙苍松翠柏,殿宇雄伟,大殿内有传说中伏羲身着兽皮、腰围树叶的塑像,殿中有河图洛书及八卦图。

    四川峨眉山是闻名于世的名胜风景区。峨眉山不仅“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佛事兴隆,医药传说、遗迹及名贵中草药亦为天下传颂。相传峨眉山最早的寺庙——祖殿,就是采药人蒲公修建的。峨眉山曾经是孙思邈、韩矛心等历代名医采药或隐居的地方,至今这里仍有他们的遗迹可寻。据调查统计,峨眉山蕴藏各种药物1894种,包括植物药1784种、动物药93种、矿物药7种。其中尤以黄连、川牛膝、厚朴、杜仲、朱砂莲等最为名贵。

    西部尚待开发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甚多,如皇浦谧(甘肃)、岐伯、王焘、武之望(陕西)、韩矛心(四川)等历代著名医家纪念地的开发,历代医家碑的研究,著名中药堂店及著名中成药的开发利用等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