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35383
病、证、药结合研究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79期
     湖北省中医院张方健陈如泉

    病、证、药结合研究有助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中药研究的发展

    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模式并不排斥基础研究、中药研究的独立发展。作为某一学科,总有独特的规律,特别是基础学科,总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中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和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的关系不同,所谓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临床经验的规律总结,是基于临床经验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而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是独立发展的实验研究的学科。在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基础包括证型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忽视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紧密关系。中药研究亦是如此,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提高临床疗效、实现医疗目的的重要手段,中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除了剂型改革外,常用的是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单体),这种方法对中药研究尤其是复方研究有其局限性,因为中药复方有多种成分且成分又相互作用,如果纯粹追求单一的有效成分,不仅背离了中医药理论的精髓,而且有废医存药的倾向。所以不论是临床疾病的研究,还是证的研究、中药的研究,其自身学科的发展都必须基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只有顺应了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其自身学科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而要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辨病与辨证结合是病、证、药结合研究的前提

    疾病诊断是中西医医疗工作的起始点。所谓“病”的概念,包括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西医的“病”是建立在西医学理论体系基础上,以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疾病的病因及病理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西医的“病”大多较为客观,从微观角度加以认识,而且大多有国内、国际的通用标准。中医的“病”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理论体系,每一种病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特征,各个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构成了各个不同疾病的一系列异常变化的全过程,都有其病因、病理、病位、辨证分型、治疗方药、预后转归等一整套理论体系,目前临床实践大多以西医病名诊断,作为辨病的主要诊断内容,当然也不排除中医疾病诊断,应用双重诊断,即列出两种不同疾病名称的诊断。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其阶段本质的反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虚实等的病理概括,中医的病与证是密切联系的,病统辖证,证从属于病,一病可以见数证,某一证候可以见于数病。临床上,一般先了解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发病过程,以及各种实验室检查,确立病人的病名诊断,同时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舌脉表现,判定疾病的证候,使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辨病与辨证是用药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疾病诊断和辨证,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治疗。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病、证、药结合研究的前提。
, 百拇医药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临床的辨病与辨证过程中,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理化检查及影像检查指标,把中医辨证与西医病理检查的分型分期结合起来,把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及量化结合起来,将临床表现、舌脉表现及现代医学检查融为一体,以便进行正确、合理的治疗,从而提高病、证、药结合研究水平。

    病、证、药结合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以提高疗效为宗旨

    这种病、证、药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方法,可以避免基础研究中脱离实际和泛泛空谈的倾向,有利于把握中医药研究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自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细胞功能的相反作用,提出了生物控制学说,认为这就是中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之后,国内学者便以极大的兴趣投入了环核苷酸与证实质关系的研究,围绕这一思路进行的研究并未对中医药学的进步起多大作用,甚至出现对证的认识混乱不清的局面。其实,现代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发现的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又互相斗争的现象和物质,都先后被外国科学家比作中医的阴和阳,多数只是取其哲学意义,并不肯定某种物质就是中医阴和阳的物质基础。

    到目前为止,肾阴肾阳、心阴心阳等,则是较为相对具体的概念,仍没有找到肾阳的阳与心阳的阳有某种具体的客观的或特有的物质基础。至于八纲辨证的阴证和阳证,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总结,更不可能从各种属阴的病(证)的病人体内都能提取出一种“阴素”;从各种属阳的病(证)的病人体内提取出一种“阳素”;所以病、证、药结合的研究方法应以务实的态度,规范研究的思路方法,重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加速创制有效方药,才能起到推动中医药学进步的作用。

    (摘自作者的《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