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气功疗法 > 气功漫谈
编号:137708
两汉时期,是气功在先秦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的时期。这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7日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一幅生动形象的气功动功练功图。

    在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等书中,也记录了不少气功知识。《淮南子》一书,为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与门客共同撰写的。《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重,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其中,所谓言“神仙”之术,大概多为当时的气功知识和练功方法。

    西汉前期的大儒董仲舒,以研究《春秋》著称于世。他的代表作有《春秋繁露》一书,代表了他的治学思想。在这本书中,董仲舒提出了“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的静气功理论,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影响较大。

    《史记》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通史之作。在这部书中,单记录汉朝以来的气功,就有许多处。如《留侯世家》,就记录了张良学炼气功的故事。当时,张良受封为留侯,身体多病,遂决定炼气功以养身。他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法。张良的气功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吕后不懂气功,遂强要张良吃饭。于是,张良便停止了练“辟谷”气功。
, http://www.100md.com
    在《龟策列传》中,司马迁记录了许多亲自访问的气功史料,对气功的发展很有价值。他说:“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又说:“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后世气功中有龟息之法,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王充除了在《论衡》中介绍了一些气功知识外,还撰写了《养性书》十六篇。以讲述“栽节嗜欲,宁神自守”的炼功方法。

    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写了一部《潜夫论》。在这部书的《本训》中,他从自然本源上讲述了元精自化,道生于气的知识。他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他还进一步论证了道和气的关系,指出:“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据,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作气然?”王符所讲的“气”,虽然主要是讲自然之气,但是对气功理论的研究极为有利,因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
, 百拇医药
    此外,东汉时期的医书《金匮要略》,及被称为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都是气功中的经典著作;荀悦所著的《申鉴》,崔实所著的《政论》,也都介绍了许多气功知识。《后汉书·方术传》,也介绍了大量气功知识。在这些著作品中,以《周易参同契》、《金匮要略》、《太平经》具有代表性。

    《周易参同契》是以解释《周易》为名,来论述练丹之宗旨,是为道家气功的内丹功。他在本书的上篇中说:“内外养己,安静虚无,元身本阴,内照形躯,闭塞其光,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于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之一”。这段话意义极为深刻,为后天之气接先天之气奠定了基础。另外,《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提出了练功的时间和方位问题,这标明我国气功发展史在汉末有了划时代的飞跃。《金匮要略》一书,强调了“导引、吐纳”的治疗方法,为医疗气功的重要资料。

    东汉的史学家荀悦,也是一位颇为爱好气功的学者,他根据自己的练功经验提出:“善养悦者无常术,得共和而已矣”。所谓“和”,即“和气”。怎样才能得其和呢?他认为:“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昕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足于关。是谓要求”。荀悦提出的这种练功方法,与后来丹田呼吸方法很相似。
, http://www.100md.com
    两汉时期不但有大量气功专著问世,为后世气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而且著名的气功人物也不乏其人。

    汉初的张良,是汉朝最早从事气功锻炼的人。在以后的学者和隐士中,气功爱好者也不断出现。与张良同时的商山四皓,就是练功卓有成效的四位老人,以窦太后为代表的一批人,笃爱黄老之言,这除了有政治上的因素外,也不能说与气功的发展无关。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更是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到了东汉以后,著名的气功人物就更多了。下边扼要介绍几位。

    华佗,字元化,史称他“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后汉书·方术列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诊病疗疾之术,其验如神”。特别是他创编的五禽戏气功疗法,在我国气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左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志。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后汉书·方术列传》)他授给吴普的吐字之法说:“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服气吐纳六气篇》)。华伦的《服气诀》说:“口吐浊气,鼻起清气,所谓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防,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汩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吴普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了,活了九十多岁还不见老。
, 百拇医药
    与华伦同时的冷寿光,也是一位气功大师,他“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其术为“握固不泄,还精补脑也”。(同上,注引《列仙传》)与冷寿光同时的鲁先生,练辟谷气功很有成效,传说活了三百年。矫慎,字仲彦,从少年时就爱好黄老之言,很仰慕赤松子、王乔等人的“导引之术”,也是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

    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为气功内丹派的重要人物。他把亲身练功的经验写成了文字,以指导后人。他说:“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以为丹塞?修行之人,若不于此三宝关键收捨向里,无有是处”。他还说:“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心苟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心苟岔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一念不生,万虑澄澈,水火自然交媾矣”。(《仙佛奇踪》)

    另外,在东汉明帝时期,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带来了佛教的气功;东汉后期,中国的道教开始成立,最后的道教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于四川的鹤鸣山,以《老子》为经典,称为正一道,因为道徒以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道陵著有道守二十四篇;稍后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道教创立之后,便尊奉老子为祖师,其修炼方法,继承了上古以来的气功功法,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高,逐渐形成了气功中的道家功法。但汉末的道教中,多以符录为民治病者,在民间影响较大。
, http://www.100md.com
    东汉末,上党人王真和郝孟节二人,都是当时的气功大师。王真自言:“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后汉书·方术列传》)所以,年到百岁时,好象还不到五十岁。本传注主引《汉武内传》说:王真字叔经,“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孟节练辟谷气功,常年不食,“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

    通过以上资料来看,到了两汉时期,气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个时期气功的特点,主要是活动于民间。汉初,朝中的大臣只有一个张良重视气功,可惜由于吕后的干预而没有坚持下去。汉武帝虽然喜欢神仙,但却和秦始皇一样,自己不练功,而是召来了大批方士,为他去求不死之药,这当然是一场空。在下层人士中,如魏伯阳、华佗、张仲景、冷寿光和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人,在气功锻炼和研究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正是这些气功大师的努力,才使我国气功不断地向前发展。

    东方朔为传说中的仙人,但没有史料记载他的练功情况。
, http://www.100md.com
    在东汉前期的明帝永平七年,朝廷派出使者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汉使在月氏国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迎入中国。佛教气功传入中国后,便有长足地发展,成为气功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2.魏晋时期

    我国的气功,到了魏晋时期,又在两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其表现在气功的著作中,深度和广度又有新的发展;气功界的代表人物,也从原来的医学家和学者、隐士中增加了道家和佛家人物。

    东汉末至曹魏时期,道教的代表于吉所传的《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其中关于“守气而合神”的理论,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特别是“守一法”,更为气功界所推崇。书中指出:“夫欲守一,乃与神通;安卧无为,反求腹中,卧在山西,反知山东”。可见,这种练功方法是很有效益的。相传,于吉活了一百多岁,后被孙策以“妖言惑众”之罪杀死。

    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论》中,就记述了当时的气功成就。他说:“颖川却郤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泄利,殆至陨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向受”。“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三国志·魏书·方枝传》注)以上记述,虽然表明了魏文帝曹丕对气功不完全相信,但也无法否认气功的存在及其影响。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的注文中,还引用东阿王曹植所著的《辩道论》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郤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余尝试却俭绝谷百日,躬与寝处,行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