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视网膜,还盲者一片光明
盲,是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正在海外孕育的一项新技术,将给相当一部分因视网膜病变致盲的患者带来福音。
眼科所谓有盲,是指视力完全丧失,无光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两眼中好眼最佳纠正视力低于0.05度或视野小于10度为盲。
我国眼疾普遍,特别是以老年眼病为主的盲人还在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对这类患者我们除了安慰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一种新技术--人工视网膜正在海外孕育,它将使这类患者有可能得以重建视学或行到新的视学补偿,让他们重见天日。
构想缘于餐后闲聊
阿兰·乔是一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小儿眼科学博士,温森·乔则是一位负责开发电子视光产品的工程师。某次餐后闲聊,兄弟俩偶然说起一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迅速致盲的小患者,以及一些因黄斑变性而丧失视力的患者,说起能否以及怎样才能把进入眼内的光转换成微电流,去刺激受损视网膜细胞产生电信号,以此来行使视网膜功能。当时(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已可进行视网膜细腻移植的动物实验,但结果表明,这只能延缓细胞的进一步凋亡,却不能使已损的视网膜重获视学功能。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却令人欣喜,眼睛的外来电刺激的确可以使某些盲者产生弥散的光感。那么以一个电子假体为中介又如何呢?于是,一个构想油然而生--利用半导体技术,制造一种完全自控的微型太阳能元件,通过电流兴奋健存的视网膜细胞,以重建视觉感受。就这样,不同专业的两兄弟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开始了人工视网膜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人工视网膜,光能转换成电信号
视网膜的是一种高度分化的感光神经组织,它把从外界影像发射入眼内的光能转换为电化学信号,再由神经元把物象的视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中枢。正在研制中的人工视网膜就是代替坏死的视网膜感光细胞行使这一功能的,更确切地说,就是由它把光能转换成电子信号,再去刺激健存的视网膜细胞而发放电信号上传的。可见,从理论上说,人工视网膜的应用指征就应该是特异性地影响感光细胞层的那一类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而对于光感受器以上受损的眼疾,如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或由于脑部视觉中枢受损的盲眼、早产儿眼病等,其提高视力的功效就很有限了。
小硅片,微光二极管
经过乔氏兄弟几年的努力,一种可用于动物实验的装置终于诞生。这种装置起初是一个直径4毫米、厚度0.25毫米的硅片,可是植入动物眼内却引起排斥反应。于是科学家又花天酒地几年的时间进行改良,现在这种装置已缩至直径2毫米、厚0.025毫米(比人体毛发还细)。在这种硅片表面附有成千上万的太阳能元件,我们称其为"微光二极管",整个装置无须电线电池,完全以该元件为基础,以机体可耐受形式而存在。只要有光线,这些"微光二极管"就可以发出一定的微电流,通过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视网膜而使之兴奋。
, 百拇医药
经过8年的动物实验,终于在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可,人工视网膜开始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在人体试验阶段研究中,科学家们选定了三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人为临床试验对象,以阿兰博士为首的专家组于2000年6月下旬分别给他们进行了手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大部分为常规手术操作,包括玻璃体切除和视网膜切开等,惟一的特殊之处就是人工视网膜的植八过程:他们在眼后极的病变区轻轻提起一部分内层视网膜,以便在视网膜内外层之间形成一个小腔隙,恰好植入小硅片,最后注入少量气体起填压作用,这此气体5~6天内可自行吸收。据阿兰博士称,术程很顺利,只花了2~3个小时。术后经数月的严密观察表明,患者恢复好,尚无移植排斥、移植体异位、视网膜胶离等术后并发症。这项令人惊喜的成果于2000年10月在达拉期的全美眼科学会上引起重视。
当然,这项新技术要彻底成熟尚有待时日。目前,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更多的疾患正被纳入试验对象之列,究竟其疗效如何?适应症、禁忌症如何?阿兰博士的专家组及FDA将在日后的联合报告中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但目前,它起码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失明患者有望重见天日。
家庭医生, http://www.100md.com
眼科所谓有盲,是指视力完全丧失,无光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两眼中好眼最佳纠正视力低于0.05度或视野小于10度为盲。
我国眼疾普遍,特别是以老年眼病为主的盲人还在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对这类患者我们除了安慰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一种新技术--人工视网膜正在海外孕育,它将使这类患者有可能得以重建视学或行到新的视学补偿,让他们重见天日。
构想缘于餐后闲聊
阿兰·乔是一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小儿眼科学博士,温森·乔则是一位负责开发电子视光产品的工程师。某次餐后闲聊,兄弟俩偶然说起一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迅速致盲的小患者,以及一些因黄斑变性而丧失视力的患者,说起能否以及怎样才能把进入眼内的光转换成微电流,去刺激受损视网膜细胞产生电信号,以此来行使视网膜功能。当时(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已可进行视网膜细腻移植的动物实验,但结果表明,这只能延缓细胞的进一步凋亡,却不能使已损的视网膜重获视学功能。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却令人欣喜,眼睛的外来电刺激的确可以使某些盲者产生弥散的光感。那么以一个电子假体为中介又如何呢?于是,一个构想油然而生--利用半导体技术,制造一种完全自控的微型太阳能元件,通过电流兴奋健存的视网膜细胞,以重建视觉感受。就这样,不同专业的两兄弟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开始了人工视网膜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人工视网膜,光能转换成电信号
视网膜的是一种高度分化的感光神经组织,它把从外界影像发射入眼内的光能转换为电化学信号,再由神经元把物象的视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中枢。正在研制中的人工视网膜就是代替坏死的视网膜感光细胞行使这一功能的,更确切地说,就是由它把光能转换成电子信号,再去刺激健存的视网膜细胞而发放电信号上传的。可见,从理论上说,人工视网膜的应用指征就应该是特异性地影响感光细胞层的那一类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而对于光感受器以上受损的眼疾,如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或由于脑部视觉中枢受损的盲眼、早产儿眼病等,其提高视力的功效就很有限了。
小硅片,微光二极管
经过乔氏兄弟几年的努力,一种可用于动物实验的装置终于诞生。这种装置起初是一个直径4毫米、厚度0.25毫米的硅片,可是植入动物眼内却引起排斥反应。于是科学家又花天酒地几年的时间进行改良,现在这种装置已缩至直径2毫米、厚0.025毫米(比人体毛发还细)。在这种硅片表面附有成千上万的太阳能元件,我们称其为"微光二极管",整个装置无须电线电池,完全以该元件为基础,以机体可耐受形式而存在。只要有光线,这些"微光二极管"就可以发出一定的微电流,通过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视网膜而使之兴奋。
, 百拇医药
经过8年的动物实验,终于在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可,人工视网膜开始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在人体试验阶段研究中,科学家们选定了三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人为临床试验对象,以阿兰博士为首的专家组于2000年6月下旬分别给他们进行了手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大部分为常规手术操作,包括玻璃体切除和视网膜切开等,惟一的特殊之处就是人工视网膜的植八过程:他们在眼后极的病变区轻轻提起一部分内层视网膜,以便在视网膜内外层之间形成一个小腔隙,恰好植入小硅片,最后注入少量气体起填压作用,这此气体5~6天内可自行吸收。据阿兰博士称,术程很顺利,只花了2~3个小时。术后经数月的严密观察表明,患者恢复好,尚无移植排斥、移植体异位、视网膜胶离等术后并发症。这项令人惊喜的成果于2000年10月在达拉期的全美眼科学会上引起重视。
当然,这项新技术要彻底成熟尚有待时日。目前,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更多的疾患正被纳入试验对象之列,究竟其疗效如何?适应症、禁忌症如何?阿兰博士的专家组及FDA将在日后的联合报告中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但目前,它起码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失明患者有望重见天日。
家庭医生,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五官专科 >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