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0日
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牵头、黄志强院士领衔完成的“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的远期治疗效果从10%提高到87.1%,标志着我国胆道外科学研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个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董家鸿介绍,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包括2类性质不同的疾病,一类是胆囊结石,另一类是肝胆管结石,结石起源于肝内某一区域的病变胆管,并可向全肝及肝外胆管扩展。两者相比较的话,肝胆管结石的病情复杂,治疗困难,而且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不仅造成对胆道、肝脏的直接损害,还可引起全身所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这一系列并发症使得肝胆管结石的病情极其复杂,治疗十分困难,患者总死亡率超过70%,是我国胆道疾病的重要致死原因。在我国肝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达2%~4.6%,我国肝胆管结石总病人超过2500万,尤其在我国华南、西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东北各省市的广大区域十分常见。医学界也公认,肝胆管结石是长期困扰医学发展的重大难题。
过去,对肝胆管结石的认识十分贫乏,当时认为胆石症只有胆囊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治疗上笼统地套用西方国家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和经验即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内胆管结石根本得不到有效治疗,即使反复做手术,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以致病情继续发展恶化。
肝内胆管的解剖关系特别复杂,对位于肝实质深处并由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组血管紧密包围的肝胆管进行手术处理十分困难,极易导致邻近血管损伤出血。因此,长期以来肝胆管一直被视为外科手术禁区,对于病情复杂多变的肝胆管结石外科医师们更是束手无策。
为此,由西南医院牵头、黄志强院士领衔完成的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研究,他们从疾病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并发症防治五个方面对肝胆管结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性成果,显著提高了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
从肝胆管学奠基到项目结题获奖,期间走过了40余年的征程,数十名老中青专家教授大力协作,接力攻关,从而把我国的胆道外科学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们在国际上首先认识并提出了肝胆管结石这一新的疾病概念,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胆囊结石截然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也必需区别对待。胆肝管结石这一概念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成为规范的疾病命名;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胆石症中肝胆管结石所占比例高达44.6%;而在欧美各国,胆囊结石构成了胆石症的主体部分。这就确认了肝胆管结石在我国肝胆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从此肝胆管结石这一重要疾病才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确定为我国胆道疾病研究和治疗重点;最先发现并证明了该病形成的三大基本病理因素和五大临床病理特点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肝胆管结石诊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确立了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为"取尽结石、祛除病灶、矫正狭窄、通畅引流"这一原则指出了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核心问题,成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一系列术式创新的主导思想,被公认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技术创新上,设计了多种取石方法,能充分清除肝内各级胆管分支的结石,使术后残石率从过去的90%以上降低为10%以下。针对胆管狭窄这一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系列手术方法,这些方法成功地矫正了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的胆管狭窄,这是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创用了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证实该方法同时能达到取尽结石、祛除病灶、矫正狭窄、通畅引流的目的,这是肝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开创了用肝脏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的先河。首先将胆肠吻合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以通畅胆汁引流,并针对这一术式可引起反流性胆管炎的缺点对其进行了系列改进,有效降低了术后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
在并发症诊治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病因病理特点的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较国外提出的Reynolds五联征能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并沿用至今。基于AOSC发病机制的认识,确定了AOSC以急症胆道引流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原则,使其病死率从60%以上降低到不足10%,这是AOSC治疗上的重要突破。创用了肝动脉结扎及肝叶切除术治疗胆道大出血,止血有效率达91%。
胆源性门脉高压症是肝胆管结石病程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治疗十分棘手,过去病死率高达100%,他们创用了分期手术原则和方法,取得了89%的远期疗效优良率。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胆道外科学,成功救治大量病人,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
据悉,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转自京报网
据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董家鸿介绍,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包括2类性质不同的疾病,一类是胆囊结石,另一类是肝胆管结石,结石起源于肝内某一区域的病变胆管,并可向全肝及肝外胆管扩展。两者相比较的话,肝胆管结石的病情复杂,治疗困难,而且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不仅造成对胆道、肝脏的直接损害,还可引起全身所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这一系列并发症使得肝胆管结石的病情极其复杂,治疗十分困难,患者总死亡率超过70%,是我国胆道疾病的重要致死原因。在我国肝胆管结石发病率高达2%~4.6%,我国肝胆管结石总病人超过2500万,尤其在我国华南、西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东北各省市的广大区域十分常见。医学界也公认,肝胆管结石是长期困扰医学发展的重大难题。
过去,对肝胆管结石的认识十分贫乏,当时认为胆石症只有胆囊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治疗上笼统地套用西方国家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和经验即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肝内胆管结石根本得不到有效治疗,即使反复做手术,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以致病情继续发展恶化。
肝内胆管的解剖关系特别复杂,对位于肝实质深处并由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组血管紧密包围的肝胆管进行手术处理十分困难,极易导致邻近血管损伤出血。因此,长期以来肝胆管一直被视为外科手术禁区,对于病情复杂多变的肝胆管结石外科医师们更是束手无策。
为此,由西南医院牵头、黄志强院士领衔完成的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研究,他们从疾病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并发症防治五个方面对肝胆管结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性成果,显著提高了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
从肝胆管学奠基到项目结题获奖,期间走过了40余年的征程,数十名老中青专家教授大力协作,接力攻关,从而把我国的胆道外科学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们在国际上首先认识并提出了肝胆管结石这一新的疾病概念,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胆囊结石截然不同,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也必需区别对待。胆肝管结石这一概念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成为规范的疾病命名;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胆石症中肝胆管结石所占比例高达44.6%;而在欧美各国,胆囊结石构成了胆石症的主体部分。这就确认了肝胆管结石在我国肝胆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从此肝胆管结石这一重要疾病才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确定为我国胆道疾病研究和治疗重点;最先发现并证明了该病形成的三大基本病理因素和五大临床病理特点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肝胆管结石诊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确立了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为"取尽结石、祛除病灶、矫正狭窄、通畅引流"这一原则指出了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核心问题,成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一系列术式创新的主导思想,被公认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技术创新上,设计了多种取石方法,能充分清除肝内各级胆管分支的结石,使术后残石率从过去的90%以上降低为10%以下。针对胆管狭窄这一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系列手术方法,这些方法成功地矫正了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的胆管狭窄,这是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创用了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证实该方法同时能达到取尽结石、祛除病灶、矫正狭窄、通畅引流的目的,这是肝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开创了用肝脏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的先河。首先将胆肠吻合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以通畅胆汁引流,并针对这一术式可引起反流性胆管炎的缺点对其进行了系列改进,有效降低了术后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
在并发症诊治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病因病理特点的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较国外提出的Reynolds五联征能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并沿用至今。基于AOSC发病机制的认识,确定了AOSC以急症胆道引流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原则,使其病死率从60%以上降低到不足10%,这是AOSC治疗上的重要突破。创用了肝动脉结扎及肝叶切除术治疗胆道大出血,止血有效率达91%。
胆源性门脉高压症是肝胆管结石病程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治疗十分棘手,过去病死率高达100%,他们创用了分期手术原则和方法,取得了89%的远期疗效优良率。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胆道外科学,成功救治大量病人,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
据悉,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转自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