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编号:142841
心力衰竭病人病因年龄发生显著变化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7日 国医网
     国医网据健康报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疾病专家戚文航教授领导研究小组,不久前对上海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400名住院的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了病因、患病率、治疗方法的演变调查,发现20年来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年龄、死亡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治疗方法上的创新和提高,也有病人医学知识不断积累、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等因素。

    该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发病原因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如风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占47%,到了1990年和2000年分别只占24.3%和8.9%;而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1990年的38.8%和2000年的50%。发病年龄随着治疗手段及疾病谱的改变而日益增高,1980年平均年龄为51.5岁,1990年平均为58.9岁,到了2000年平均年龄则为68.8岁。20年来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13.8%,九十年代为11.5%,世纪末仅为6%,20年来下降56%。

    研究小组对上述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后,认为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是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关键。特别是近10年国际上研究进展很快,国内研究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使心力衰竭的疗效有所提高。比如在以往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节神经、体液因子的方法进行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除了医师积极有效地治疗以外,有关心力衰竭知识的普及、病人自我保健能力的增强也是降低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通过20年的医学知识的宣教、灌输,许多心力衰竭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加强自我检测,如发生水肿后主动减少盐的摄入,每天测量体重,发现体重上升尽快服用利尿剂。按时进行体格检查也及早发现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使这一部分的病人得到尽早的治疗。(汪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