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北京急救中心--生命在线120
新华网消息 据北京日报5月31日报道(记者 李学梅 摄影 徐瑾)
生命有时候禁不起等候,比如意外事故,比如突发急病。如果抢救及时,从死神手中都能夺回生命。而哪怕仅仅是一分钟的耽搁,结局很可能就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120”,就是这样一条系在时间上的生命线。
在一个有风的初夏夜,记者走进“120”,与那里的白衣天使们共同度过了分秒必争的一夜。
(一)
子夜时分,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科桌上的那部黑色电话突然铃声大作。“一号抢救车,患者66岁,有心脏病史,突发腹痛,万寿路28号门口有人接车”。撂下电话,夜宵刚刚吃到一半的路广森大夫和护士马双珊拎起急救箱和心电除颤仪奔了出去。此时,司机丁振伟已经发动了一号抢救车。前后不到两分钟,车子已经风驰电掣般地冲出了急救中心大门。
, 百拇医药
夜深沉,城市已经睡去。只有救护车上的蓝色顶灯旋转着生命的渴望。丁师傅的车开得很猛,从和平门到万寿路,总共用了不到10分钟。
在一个部队大院的宿舍楼中,患者冀广义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双手捂住阵阵绞痛的腹部,疼痛让老人脸色苍白。“大夫,你们来了就好了”。一旁,老冀的老伴显然已经没了主张。量血压、问病史、听心脏、做心电图,一进门,路大夫的手就一直没停。马双珊根据他的医嘱麻利地为患者输液、打针、按摩。15分钟后,老人感觉不那么疼了,提出转到301医院治疗。
当医护人员和家人齐心协力将胖胖的老人从4层楼上抬下来时,丁师傅早已调好车头。车在疾驶,车上很静,只有监护仪嘀嘀地响着。一路上,丁师傅有意保持车身的平稳,路面上哪怕一个井盖他都要小心地绕过去,生怕颠着患者。
5分钟后,老人已被推入301医院的急诊室。在医院的急诊大厅门口,我们碰上了急救中心的二号抢救车,原来他们是来送一位出了车祸的小伙子的,大夫的白大褂上还染着患者的斑斑血迹。“一抢,请立即赶往三元桥,有民工触电”!对讲机中传出的呼叫在静夜里特别清晰。转眼间,一号抢救车又上路了。
, 百拇医药
这是一次极普通的抢救。每天,“120”都是这样在与时间争夺生命。
5月10日中午1时多,58岁的刘建中先生在开会时突然感觉剧烈的胸痛,而且伴有恶心呕吐。“120”的大夫10分钟后赶到现场,便携式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梗。急救车上,大夫一边采取补液、升压等抢救措施,一边与急救中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联系,待病人被送到急救中心时,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早已就绪。2时50分,心脏导管介入治疗手术开始了。3时20分,手术顺利结束。从患者发病至手术结束仅用了1小时10分钟。如今,刘先生病情已经稳定,他亲切地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120”称作“随叫随到的流动急诊室”。
这样的急救故事在“120”不胜枚举。每年,“120”至少使30例呼吸心跳都已停止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
为了赢得抢救时间,“120”在全市遍布急救网点28个,急救半径由原来的10至15公里缩短到4至7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也从20至30分钟缩短到5至10分钟。
, http://www.100md.com
(二)
凌晨2时许,调度呼叫:“文昌街5号有人犯心脏病了。”
7分钟后,记者随急救科主任罗怡走进患者孔先生家……一阵忙碌,老人身体恢复正常。
凌晨3时许,家住方庄的一位大爷突然哮喘,家属呼叫“120”……
在非常相似的楼群中转了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患者的住处。一进楼门,我们就傻了眼———没有电梯,而患者住在16层楼上。
试着拍打电梯工的房门,没有回声。没办法,只有爬上去。
一会儿都没歇,我们是一口气登上16层楼的。
没想到刚刚跨进病人的家门,大爷的女儿就劈头盖脸地冲着我们没好气地嚷嚷:“你们怎么才来呀?”姚骞大夫什么都没说,立刻打开急救箱开始抢救。检查、注射、吸氧,刚刚还喘作一团的大爷平静了许多。望着白大褂已经湿透了的医护人员,大爷的女儿追了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们。”
, 百拇医药
姚骞告诉记者,为了抢救,“120”的大夫爬楼爬山抬病人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三)
天快亮时,“120”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我失恋了,要自杀,已经把煤气管打开了……”接电话的何明德太知道居民楼中煤气爆炸的后果了,他先用好言稳定女孩的情绪,接着给她讲人生的道理。女孩终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且在谈话中说出表姐家的住址和电话。何明德立刻按照线索电话通知了女孩的表姐,避免了一起少女自杀和煤气爆炸事件。
这也许并不是“120”的份内工作。此时,“120”代表政府保障着首都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在“120”的档案中,记者查到了一长串数字记录着她的成长轨迹:十几年来,“120”急救电话共受理来电56万余次,完成44万多次的出车救护工作,救护车行驶路程1560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数百圈,抢救危重病人4万多人次,成为维系百姓健康的生命线。
, 百拇医药
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意外事故发生时,更能检验这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震惊世界的8·12空难事故,急救中心接到呼叫后迅速组织急救分队70多人,出车30多趟次,行驶4800公里,冒着倾盆大雨连夜往返在八达岭的山路上10多个小时,及时将23位中外游客和机组人员送往市内医院救治。国庆大典、防空实兵演习、大型体育活动……每次重大的活动中,都少不了“120”的身影。为此,职工年均加班达2万小时以上。
今年内,“120”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北京人面前———现代化的北京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将正式运转并投入使用,具有高科技手段的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系统、计算机指挥调度系统、高科技的加盟将彻底改变“120”急救电话落后的状况,保障百姓生命线的畅通。
已是早上5时多了,夏日的朝阳柔和地爬了上来,预示着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一例车祸骨折的患者呼叫120”!又一辆急救车呼啸着冲出了急救中心的大门,旁边被吵醒的病人家属,正哈欠连天地望着我们。, http://www.100md.com
生命有时候禁不起等候,比如意外事故,比如突发急病。如果抢救及时,从死神手中都能夺回生命。而哪怕仅仅是一分钟的耽搁,结局很可能就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120”,就是这样一条系在时间上的生命线。
在一个有风的初夏夜,记者走进“120”,与那里的白衣天使们共同度过了分秒必争的一夜。
(一)
子夜时分,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科桌上的那部黑色电话突然铃声大作。“一号抢救车,患者66岁,有心脏病史,突发腹痛,万寿路28号门口有人接车”。撂下电话,夜宵刚刚吃到一半的路广森大夫和护士马双珊拎起急救箱和心电除颤仪奔了出去。此时,司机丁振伟已经发动了一号抢救车。前后不到两分钟,车子已经风驰电掣般地冲出了急救中心大门。
, 百拇医药
夜深沉,城市已经睡去。只有救护车上的蓝色顶灯旋转着生命的渴望。丁师傅的车开得很猛,从和平门到万寿路,总共用了不到10分钟。
在一个部队大院的宿舍楼中,患者冀广义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双手捂住阵阵绞痛的腹部,疼痛让老人脸色苍白。“大夫,你们来了就好了”。一旁,老冀的老伴显然已经没了主张。量血压、问病史、听心脏、做心电图,一进门,路大夫的手就一直没停。马双珊根据他的医嘱麻利地为患者输液、打针、按摩。15分钟后,老人感觉不那么疼了,提出转到301医院治疗。
当医护人员和家人齐心协力将胖胖的老人从4层楼上抬下来时,丁师傅早已调好车头。车在疾驶,车上很静,只有监护仪嘀嘀地响着。一路上,丁师傅有意保持车身的平稳,路面上哪怕一个井盖他都要小心地绕过去,生怕颠着患者。
5分钟后,老人已被推入301医院的急诊室。在医院的急诊大厅门口,我们碰上了急救中心的二号抢救车,原来他们是来送一位出了车祸的小伙子的,大夫的白大褂上还染着患者的斑斑血迹。“一抢,请立即赶往三元桥,有民工触电”!对讲机中传出的呼叫在静夜里特别清晰。转眼间,一号抢救车又上路了。
, 百拇医药
这是一次极普通的抢救。每天,“120”都是这样在与时间争夺生命。
5月10日中午1时多,58岁的刘建中先生在开会时突然感觉剧烈的胸痛,而且伴有恶心呕吐。“120”的大夫10分钟后赶到现场,便携式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梗。急救车上,大夫一边采取补液、升压等抢救措施,一边与急救中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联系,待病人被送到急救中心时,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早已就绪。2时50分,心脏导管介入治疗手术开始了。3时20分,手术顺利结束。从患者发病至手术结束仅用了1小时10分钟。如今,刘先生病情已经稳定,他亲切地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120”称作“随叫随到的流动急诊室”。
这样的急救故事在“120”不胜枚举。每年,“120”至少使30例呼吸心跳都已停止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
为了赢得抢救时间,“120”在全市遍布急救网点28个,急救半径由原来的10至15公里缩短到4至7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也从20至30分钟缩短到5至10分钟。
, http://www.100md.com
(二)
凌晨2时许,调度呼叫:“文昌街5号有人犯心脏病了。”
7分钟后,记者随急救科主任罗怡走进患者孔先生家……一阵忙碌,老人身体恢复正常。
凌晨3时许,家住方庄的一位大爷突然哮喘,家属呼叫“120”……
在非常相似的楼群中转了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患者的住处。一进楼门,我们就傻了眼———没有电梯,而患者住在16层楼上。
试着拍打电梯工的房门,没有回声。没办法,只有爬上去。
一会儿都没歇,我们是一口气登上16层楼的。
没想到刚刚跨进病人的家门,大爷的女儿就劈头盖脸地冲着我们没好气地嚷嚷:“你们怎么才来呀?”姚骞大夫什么都没说,立刻打开急救箱开始抢救。检查、注射、吸氧,刚刚还喘作一团的大爷平静了许多。望着白大褂已经湿透了的医护人员,大爷的女儿追了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们。”
, 百拇医药
姚骞告诉记者,为了抢救,“120”的大夫爬楼爬山抬病人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三)
天快亮时,“120”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我失恋了,要自杀,已经把煤气管打开了……”接电话的何明德太知道居民楼中煤气爆炸的后果了,他先用好言稳定女孩的情绪,接着给她讲人生的道理。女孩终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且在谈话中说出表姐家的住址和电话。何明德立刻按照线索电话通知了女孩的表姐,避免了一起少女自杀和煤气爆炸事件。
这也许并不是“120”的份内工作。此时,“120”代表政府保障着首都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在“120”的档案中,记者查到了一长串数字记录着她的成长轨迹:十几年来,“120”急救电话共受理来电56万余次,完成44万多次的出车救护工作,救护车行驶路程1560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数百圈,抢救危重病人4万多人次,成为维系百姓健康的生命线。
, 百拇医药
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意外事故发生时,更能检验这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震惊世界的8·12空难事故,急救中心接到呼叫后迅速组织急救分队70多人,出车30多趟次,行驶4800公里,冒着倾盆大雨连夜往返在八达岭的山路上10多个小时,及时将23位中外游客和机组人员送往市内医院救治。国庆大典、防空实兵演习、大型体育活动……每次重大的活动中,都少不了“120”的身影。为此,职工年均加班达2万小时以上。
今年内,“120”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北京人面前———现代化的北京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将正式运转并投入使用,具有高科技手段的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系统、计算机指挥调度系统、高科技的加盟将彻底改变“120”急救电话落后的状况,保障百姓生命线的畅通。
已是早上5时多了,夏日的朝阳柔和地爬了上来,预示着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一例车祸骨折的患者呼叫120”!又一辆急救车呼啸着冲出了急救中心的大门,旁边被吵醒的病人家属,正哈欠连天地望着我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