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新发现
在大量热带病病菌中,丝虫,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特例。
这种寄生虫,就像蛔虫、钩虫一样,属于线虫类,但是它们并不是寄生在人的大肠中,而是喜欢寄住在人的皮肤里,或者是人的血液及淋巴组织里。此外,它们还需要例外一种生物,作为"中间站",才能完成它们的生命循环。丝虫和其它的多细胞寄生物还很不同的地方是,它们不是依靠产卵,进行繁殖,而是直接产下活的幼虫,也就是所谓的微丝虫。
尽管丝虫的繁殖机制不同寻常,但是它们在世界上却广泛传播。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加勒比群岛以及南美地区,都是它们寄生的地盘。据估计,世界上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患有这样或那样与丝虫有关的疾病,深受其害。比如盘尾丝虫病,假如不予以治疗的话,便可以导致慢性皮炎,及至双目失明。患有淋巴性丝虫病的患者,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怪异地变大,尤其是男性的睾丸会肥大起来,使得患者成为周围人们的嘲讽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丝虫病可以导致患者失去行动能力,变成残废。
, 百拇医药
50多年以来,热带病学者就在试图寻找医治这种热带疾患的方法。然而,他们至今所找到的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所有这些药物,都是只对微丝虫起作用。那些成年丝虫,也就是所谓的大丝虫,却不受丝毫影响,依然可以继续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繁殖它们的后代。
因为丝虫的寿命大约有15年,所以,在有这种地方病的地区,就必须对丝虫病患者进行长达10年以上的治疗,以防止其幼虫发育成新一代有生殖能力的寄生虫。这样的长期治疗,不仅极其昂贵,而且,它也总是隐含着病原体渐渐适应所使用的药物,最终具备抗药性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德国学者的新发现,便显得非常重要。汉堡的伯恩哈德-瑙赫特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丝虫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利用这一弱点,开发新的疗法。至今已知的是,几乎在所有的丝虫种类中,其皮下也共生着特殊的细菌。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共生现象。汉堡的科学家们利用简单的抗生素药物四环素,消灭了丝虫体内的这些内共生细菌之后,惊奇地发现,那些丝虫也面临末日了:幼年丝虫不再会发育出性成熟功能,也就是不再会具备繁殖能力了;那些成年丝虫,也停止了生育后代的活动。
, 百拇医药
详尽的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千百年来,这种内共生细菌,就和它们的寄生主一起发展进化。所以,科学家们猜测,在细菌和丝虫之间,生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所谓共生关系,也就是两者不可缺一,少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发展。
利用四环素,消灭丝虫的内共生物,是新疗法的关键一步。另外一个实验结果,也可以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科学家们也在少有的几种体内不含内共生细菌的丝虫那里,使用了四环素,但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
汉堡的科学家们,几乎是顺便地,也解释了患上丝虫病后,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持续活跃状态的机制。现在,人们终于也清楚了,其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这种内共生细菌。它们可以生产由糖和脂肪分子构成的所谓内毒素,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释放特定的消炎介质。而这些介质本身,又可以导致人体皮肤和淋巴组织的慢性变化。
也就是说,利用四环素治疗丝虫病,可以一举几得:第一,通过消灭其内共生物,阻止了寄生虫的繁殖,也就是向他人传染微丝虫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第二,即使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被一网打尽,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为内共生细菌所释放的内毒素不复存在了;最后一得是,起关键作用的四环素,不是什么新奇药物,而是几十年来医生们广为使用、价格低廉的大众化药片。(施恃编译), http://www.100md.com
这种寄生虫,就像蛔虫、钩虫一样,属于线虫类,但是它们并不是寄生在人的大肠中,而是喜欢寄住在人的皮肤里,或者是人的血液及淋巴组织里。此外,它们还需要例外一种生物,作为"中间站",才能完成它们的生命循环。丝虫和其它的多细胞寄生物还很不同的地方是,它们不是依靠产卵,进行繁殖,而是直接产下活的幼虫,也就是所谓的微丝虫。
尽管丝虫的繁殖机制不同寻常,但是它们在世界上却广泛传播。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加勒比群岛以及南美地区,都是它们寄生的地盘。据估计,世界上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患有这样或那样与丝虫有关的疾病,深受其害。比如盘尾丝虫病,假如不予以治疗的话,便可以导致慢性皮炎,及至双目失明。患有淋巴性丝虫病的患者,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怪异地变大,尤其是男性的睾丸会肥大起来,使得患者成为周围人们的嘲讽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丝虫病可以导致患者失去行动能力,变成残废。
, 百拇医药
50多年以来,热带病学者就在试图寻找医治这种热带疾患的方法。然而,他们至今所找到的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所有这些药物,都是只对微丝虫起作用。那些成年丝虫,也就是所谓的大丝虫,却不受丝毫影响,依然可以继续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繁殖它们的后代。
因为丝虫的寿命大约有15年,所以,在有这种地方病的地区,就必须对丝虫病患者进行长达10年以上的治疗,以防止其幼虫发育成新一代有生殖能力的寄生虫。这样的长期治疗,不仅极其昂贵,而且,它也总是隐含着病原体渐渐适应所使用的药物,最终具备抗药性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德国学者的新发现,便显得非常重要。汉堡的伯恩哈德-瑙赫特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丝虫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利用这一弱点,开发新的疗法。至今已知的是,几乎在所有的丝虫种类中,其皮下也共生着特殊的细菌。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共生现象。汉堡的科学家们利用简单的抗生素药物四环素,消灭了丝虫体内的这些内共生细菌之后,惊奇地发现,那些丝虫也面临末日了:幼年丝虫不再会发育出性成熟功能,也就是不再会具备繁殖能力了;那些成年丝虫,也停止了生育后代的活动。
, 百拇医药
详尽的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千百年来,这种内共生细菌,就和它们的寄生主一起发展进化。所以,科学家们猜测,在细菌和丝虫之间,生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所谓共生关系,也就是两者不可缺一,少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发展。
利用四环素,消灭丝虫的内共生物,是新疗法的关键一步。另外一个实验结果,也可以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科学家们也在少有的几种体内不含内共生细菌的丝虫那里,使用了四环素,但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
汉堡的科学家们,几乎是顺便地,也解释了患上丝虫病后,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持续活跃状态的机制。现在,人们终于也清楚了,其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这种内共生细菌。它们可以生产由糖和脂肪分子构成的所谓内毒素,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释放特定的消炎介质。而这些介质本身,又可以导致人体皮肤和淋巴组织的慢性变化。
也就是说,利用四环素治疗丝虫病,可以一举几得:第一,通过消灭其内共生物,阻止了寄生虫的繁殖,也就是向他人传染微丝虫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第二,即使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被一网打尽,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为内共生细菌所释放的内毒素不复存在了;最后一得是,起关键作用的四环素,不是什么新奇药物,而是几十年来医生们广为使用、价格低廉的大众化药片。(施恃编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