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环境 > 公害病与污染物 > 噪声污染
编号:148171
噪音和心理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7日 中国心理热线
     噪声不是直接引起精神病的原因,但能促发或恶化神经症。最近的研究表明,接触噪声与精神病发病率之间缺乏的直接联系,但在那些非常厌烦噪声的人中,精神病发病率机会大大增多。

    某些突然发生的噪声,特别是突然发生的高强度噪声,可引起人体产生惊恐反射。此时首先出现四肢、脊柱屈肌和眼眶肌肉收缩;紧接着出现定向反射,即眼睛迅速转向突然发生声音的方向。有时,还会出现恐怖反应,如全身出冷汗,四肢和躯干出现战FDB3。此时,也易发生外伤。

    物体摩擦发出的高音调尖叫噪声,例如用瓷片在金属器皿上摩擦,可使人立刻发生全身寒战,汗毛悚立,甚至牙齿酸痛等无法忍受的反应。

    噪声的另一重要心理效应是常使人产生烦恼。这是由于噪声能干扰谈话或工作,妨碍注意力集中,破坏休息、睡眠或某些活动所需的宁静环境,而使人产生不快感,即烦恼。其程度与噪声的强度、频谱及其持续时间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有时并不一定与噪声强度大小直接关联。因为烦恼的程度还要受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对该噪声是否熟悉,当时个人的心理好坏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噪声卫生标准组调查发现,居民区白天环境噪声若低于55分贝时,仅会引起个别人产生明显的烦恼,亦即绝大多数人能够耐受,故建议以55分贝作为一般居民区合理噪声限度的指标。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业已证实,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效率和作业能力都会受到噪声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从事困难而复杂的工作时,噪声的影响就更大。其原因如下:

    (1)噪声是一种能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噪声能分散注意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噪声刺激的意义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感觉系统接受的信息比高级神经中枢能分析的信息更多。为了筛除无用的信息,如噪声,存在着一种所谓的精神“滤器”来加以识别和筛选。但这种“滤器”有其局限性,当个体处于警觉、紧张或疲劳时,就可能妨碍该滤器的辨别能力;如果警戒信号的强度始终持续不变,即成为单调刺激,就会产生抑制或忽视的倾向;该滤器还能被无关的刺激所削弱。而一种新的事件,如当一个不熟悉的噪声突然发生时,或熟悉的声音突然停止时,就会导致分散注意力而使作业能力下降。

    此外,刺激的变化不仅能引起一定的大脑皮层的反应,还能激活或唤醒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而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唤醒强度太低,意味着完全缺乏能动性,因而使作业能力低下;若唤醒强度太高,也可由于过度反应造成的精神涣散,而使工作效率降低或发生错误反应。因此,噪声是否会增加或降低作业能力,还要受个体当时的觉醒状态的影响。
, 百拇医药
    一般来看,噪音刺激强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作业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中等强度的噪声,如70分贝左右的噪声,不仅能提高作业能力,尤其是对单调活动作业的作业能力,而且还能改善视觉的敏锐度,因而有利于作业活动。

    (2)噪声对脑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影响:可惜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一般来说,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集中注意力、吸收重要的信息,需要理解力、进行思考和记忆。由于噪声能分散注意力,就可能对需要记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作业能力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仅需进行计数的作业却可能有益。智力测验表明,噪声能使智力程度高者的作业能力下降,而对智力中等者无不良影响,甚至可使其作业能力稍稍增强。间断性噪声刺激时,能使脑力劳动的作业能力下降和错误增多。对需要迅速准确作出判断的警觉活动作业(如监视自动化生产),影响很大。由于嘈杂的噪声,尤其是突然发生或停止的高强度噪声,常常导致错误和事故发生率增高。

    请继续阅读“心理常识”“劳动环境与心理”的“声音与心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