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生殖系统 > 女性生殖系统 > 子宫
编号:149737
“人造子宫 ”还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6日 中华网
     2002-02-26 08:46:56

    人造子宫研究最近热了起来,一股“新技术恐惧症”随之弥漫。一些媒体甚至称,美国华人科学家刘洪清教授在人造子宫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有可能让“男人也可传宗接代”,更会促使“女人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科学界围绕人造子宫的伦理争论也更加激烈。2月22日至23日,一个有关人造子宫问题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举行,这个会议以“自然母亲的终结?”为题,人们不难体会到一种疑虑的情绪。

    人造子宫研究真有那么可怕吗?当前人造子宫研究领域的领头人物刘洪清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过分的担忧其实并没有必要。刘洪清现任康奈尔大学生殖医学与不育症中心分泌学实验室主任,她领导的小组,曾在世界上首次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再造了人的子宫内膜。

    刘洪清一再向记者澄清,他们取得的突破是在人造子宫内膜上,而不是有些媒体所炒作的人造子宫。她说:“我们离真正的人造子宫还远着呢,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他们从帮助病人的角度出发而开展的研究所获得的初步成果,却被媒体炒作成“男人可以怀孕”、“男人不需要女人”等等,实在是有违他们的初衷。
, 百拇医药
    “这是一项对病人有益的技术,而不是一项负面的技术。”刘洪清女士强调。她指出,确实有大量的病人需要人造子宫技术的帮助来解决不孕等问题,而这也是他们研究的初衷:弄清为什么有些妇女不能怀孕,有些妇女老是流产。

    传统上,胎儿在母体子宫中的发育属于“黑箱过程”,研究起来极其困难,而人造子宫技术可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理想的“模型”。刘洪清等在研究中从妇女子宫内采集了部分子宫内膜细胞,并将其置于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模拟子宫内部形状的结构上,并使这些细胞成功地长成了类似人体子宫内膜的三维组织。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这种在体外重建的子宫内膜,不仅与人体自身子宫内膜在组织结构上一模一样,而且功能也差不多。他们将早期胚胎与人造子宫内膜结合后,成功地观察到了胚胎的初期着床现象。由于美国规定用于体外受精研究的胚胎发育不能超过14天,他们的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止步。

    至于如何看待有关人造子宫的伦理争议,刘洪清说,他们的技术,确实存在着在将来制造出真正的人造子宫的潜力,讨论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是对的,但过早、过分地对它的所谓负面作用大惊小怪,则完全没有必要。
, 百拇医药
    人造子宫是把“双刃剑”

    本报记者曾伟报道“人造子宫并不是新鲜事,以前,就有意大利科学家曾经在人造子宫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小进展,后来因为争议太大而被政府禁止。” 生物伦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仁宗教授对于“人造子宫”问题表示,“尽最大可能避免人类生殖新技术对人类和胚胎的伤害,是目前伦理学界考虑这类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于这个原则,对人造子宫的出现,邱教授有不少担心,“一是人造子宫在技术上能否完全和真正的子宫一样?如果不一样,它就极可能对胚胎发育造成影响和伤害。再有,孩子不是产品,谁有权决定用人造子宫养出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就有资格吗?虽然孩子在出生前没有选择权,但如果父母本可以选择一种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式却选择了人造子宫去生孩子,一旦发生问题,很难说不给孩子造成伤害和痛苦。”

    另外,未来人造子宫的出现会不会导致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增多?会不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混乱和亲情的淡漠?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障碍?邱仁宗教授认为,这些都需要仔细考虑。

    “新的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对待科学探索,我认为首先要宽容,要允许探索,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时候,我们只能存疑,用时间和实践去检验它。” 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的这番话,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http://www.100md.com(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