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医家思想 > 宋金时期
编号:151920
王执中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7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字叔权,浙江瑞安人,约生于公元12世纪,卒于公元13世纪,少年时多病,所以举业之外,兼攻医药,不仅悉心研究医学理论,并且集思广益,凡市医、乡人、道士、和尚及药铺同事,如有一技之长的,他都留心吸收,对于一些民间秘术和土法,只要试之有效,也兼收并采。另外,由于他特别重视针灸疗法,于是根据长期临证经验,并参照《针灸甲乙经》等书,编著成《针灸资生经》,一共7卷,对宋代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注重实践,临证经验丰富,虽长于针灸,但于药疗方面也不偏废,对于腧穴及灸法论述较多。

    1、对腧穴学的贡献。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共收载经穴单穴51个,双穴308个,总计359个,参照《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体裁,以头、面、腹、背分部,手足分经的形式排列。根据《明堂上下经》和《千金》、《外台》等书,采取遗缺则补入,谬误则根据《素》《难》给以纠正。对全身穴位名称,取穴方法,体表定位,进针深浅,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刻印了腧穴图象46幅,纠正了部分穴位中存在的谬误达46处。例如对魄户、大椎、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等腧穴的定位分别予以辨误。对当时取足三里在“膝头下三寸”的取法,提出“恐失之太高矣”。在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临床上有效的奇穴分别列于各篇,如四神聪、膝眼、百劳、穷骨等10余穴,又在《铜人》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5穴,对考证和整理经穴有一定贡献。另外,他还提出“中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以及压痛点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对增强疗效都具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2、针灸药并用而尤重灸法。他十分推崇灸法,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如饮食调养、清洗灸疮、灸后促进灸疮化脓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具体方法又可分为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法、膏肓俞灸法、天灸、四花穴灸、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隔泥灸、附子饼灸、巴豆饼灸、艾条温灸以及脚气八穴灸、秦承祖灸鬼邪法、小儿胎疝灸等,可谓集宋以前艾灸治疗之大成。 另外,他在重视灸疗的同时,也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3、重视调理后天脾胃。他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指出“腹中气胀,引夹痛,食多羸瘦者……先取脾俞”,针足三里治“胃气不足,反胃”,并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等疾病。灸神阙穴治疗“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对各种“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者,宜灸气海”,凡与脾胃有关的腧穴均作了详细论述。他还指出:“人之羸瘦,必其饮食不进者也。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荣卫无以生,则气血因之衰。”所以对于“饮食不息,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并引《难经疏》云:“人仰胃气为主,是人资胃气以生矣。《五藏论》云:脾不磨食不消,是脾不壮,食无自而消矣。既资胃气以生,又资脾以消食,其可使脾胃一日不壮哉。必欲脾胃之壮,当灸脾胃愈等穴可也。”可见其著《针灸资生经》之名,实质也源于《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论,可谓独具匠心。另外,他重视脾胃的观点也体现在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如指出“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故柳公度曾说,他养生没有什么特别之法,只是不使元气因自己的喜怒佐使,能让气海常温,“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等,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有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重视民间疗法及实践体验。他重视对民间疗法的收集,常采用一些民间土地、经方治病,如以煅牡蛎、炮干姜为末;用赤土涂阴肿;用瓦片烧红投醋水,纸包热罨,来治心腹痛不可忍者等。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执中常亲自体验针灸疗法的作用,如在谈到囟会穴时说,“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似是而但脑不复冷,即使醉酒,脑疼也不会发作。所以“凡脑冷者宜灸之”。对选用中脘穴体会到“予尝苦脾疼,尝灸此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上。至灸处即散……凡脾疼难忍,又不饮食者,皆适宜灸法。”另外,他还极力反对避时论和人神之说,对遵循古书旧说,不按病变盲目施灸也提出批语,反映出他具有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治学精神。

    一句话,他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及民间疗法,重视针药而尤推崇灸法,于腧穴之整理和考证卓有贡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