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信息
编号:152190
阴阳失调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阴阳学说的形成,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朴素的,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的一方属阳,背日的一方属阴。后来引申运用于说明气候的寒热,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进而又提高了这种认识,认为事物正反两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即所谓“相反相成”,而任何事物,又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由此而总结出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等基本理论,用来认识和解释整个宇宙中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独有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在此指事物的普遍规律。《医原》说:“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仅对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和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说阴阳学说既含有唯物观,又含有辨证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许多事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由来,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部原因所在。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而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