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1、灸法的特点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湿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艾灸的作用
A、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因而可用艾灸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B、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等。
C、回阳固脱:对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以及遗尿、脱肛、阴挺等证都可随症选用。
D、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起,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 http://www.100md.com
E、防病保健:《千金方》:“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临床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3、灸用的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二、灸法的应用
1、艾炷灸
, 百拇医药
可分直接和间接灸两种。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灸治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A、直接灸法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2)、非化脓灸:近代对灸法的作用,达到湿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采用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火后,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3-7壮。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止。本法适用于虚寒的轻证,因其不留疤痕,易为病人所接受。
B、间接灸
(1)、隔姜灸:切取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均可采用。
, http://www.100md.com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这种灸法《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医学入门》谓治痈半边天肿毒。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另有一法名为铺灸或长蛇灸,其法取大蒜一斤,去皮捣成蒜泥,使病人伏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中炷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学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灸后须休息一段时间。本法民间用来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3)、隔盐灸:用于及早窝部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假如不用姜片,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灸,则食盐受火容易爆起,以致烫伤。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附子灸:以附子片作间隔,或用附子药饼作间隔施灸。药饼的制法,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2-3分厚,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火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
(5)、胡椒灸:以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饼,约1分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上置艾炷灸之。可治疗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
(6)、黄土灸:《资生经》记载:“凡发背、率多于背两胛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急取净土和水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宽一分半,贴疮上,以大艾炷安饼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灸七饼即瘥……”说明黄土灸法,适用于背部疔疽外证的初起,灸之可使消散,其他如局限性湿疹,也有一定的疗效。
(7)、黄蜡灸:黄蜡灸法见《医宗金鉴》记载,也用于痈疽、疔疮外证。其方法先以湿面粉沿着肿根围成一圈,高寸余,圈外围布数重。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随后以铅杓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受热熔化。蜡凉凝结后,再添蜡屑烘灸,以添到围圈满为度。并认为“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痛为度”。灸完喷冷水少许于蜡上,候冷起蜡,对于关节酸痛等症均适用。
, http://www.100md.com
2、艾条灸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0.5-1.0距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3-5min,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对于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雀啄灸和回旋灸:艾条燃着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另外,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2)、太乙针:
A)制法:用人参四两,参三七八两,山羊血二两,千年健一斤,钻地风一斤,肉桂一斤,川椒一斤,乳香一斤,没药一斤,穿山甲(土泡)八两,小茴香一斤,苍术一斤,蕲艾四斤,甘草二斤,防风四斤,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二层(纸宽一尺二寸五分,长一尺二寸),置药末七、八钱,卷如爆竹式,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六、七层,阴干待用。
, http://www.100md.com
B)将一头在酒精灯上燃着,以粗布数层包裹,趁热按熨于腧穴或患部,待冷再烧再熨,每次每穴约灸5-7度(次)。适宜治疗风寒湿痹,各种痛证。并对痿证偏等病也可应用。
(3)雷火针:
A)制法:用艾绒三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线,研为细末,筛过,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六、七层,阴干勿令泄气。
B)操作法:由于本法和太乙针制法及作用大臻相同,故操作方法也完全相同。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亦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银质的最佳)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4、温灸器(温筒灸)
A、器具:本法又名温灸法,其实是熨法的一种。施行这种灸法,必须要有特制的金属灸具,名为“温灸器”或“灸疗器”。温灸器的式样很多,大都底部均有数十小孔,内有小筒一个,可以装置艾绒和药物。
B、操作法:使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小筒内燃着,然后在拟灸的腧穴或部位上来回熨烫,到局部发红为止。本法患者乐于受治,可用于妇人、小儿及惧怕灸治者,因此,目前应用较广。
5、天灸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A、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隔液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B、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 百拇医药
C、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D、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E、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疔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6、灯火灸:
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在患病小儿身体上粹烫的方法,浙江一带称为“打灯火”。《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审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粹之良。外痔肿痛里,亦粹之。”
三、灸治注意事项
灸治虽能治病,但如运用不当,也有流弊。因为灸能益阳亦能伤阴,所以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人,不宜施灸,凡阴虚痨瘵,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热毒旺盛等疾病,皆慎用灸法。
, 百拇医药
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炷灸的宜忌:施灸时所燃烧的“艾炷”,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临床上施灸量的多少,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的情况,凡是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闰数宜多,久病体质虚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灸;肩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以较大,灸壮可以较多。妇儿宜小宜少,壮男可多。此外还须结合病情,凡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壮施灸不可收效;相反,在对风寒感冒、痈疽痹痛,若大炷多壮施灸过度,则邪火内郁又会产生不良后果。故在施灸时间均宜注意。, 百拇医药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湿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艾灸的作用
A、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因而可用艾灸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B、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等。
C、回阳固脱:对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以及遗尿、脱肛、阴挺等证都可随症选用。
D、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起,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 http://www.100md.com
E、防病保健:《千金方》:“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临床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3、灸用的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二、灸法的应用
1、艾炷灸
, 百拇医药
可分直接和间接灸两种。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灸治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A、直接灸法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2)、非化脓灸:近代对灸法的作用,达到湿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采用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火后,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3-7壮。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止。本法适用于虚寒的轻证,因其不留疤痕,易为病人所接受。
B、间接灸
(1)、隔姜灸:切取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均可采用。
, http://www.100md.com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这种灸法《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医学入门》谓治痈半边天肿毒。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另有一法名为铺灸或长蛇灸,其法取大蒜一斤,去皮捣成蒜泥,使病人伏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中炷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学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灸后须休息一段时间。本法民间用来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3)、隔盐灸:用于及早窝部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假如不用姜片,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灸,则食盐受火容易爆起,以致烫伤。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附子灸:以附子片作间隔,或用附子药饼作间隔施灸。药饼的制法,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2-3分厚,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火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
(5)、胡椒灸:以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饼,约1分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上置艾炷灸之。可治疗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
(6)、黄土灸:《资生经》记载:“凡发背、率多于背两胛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急取净土和水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宽一分半,贴疮上,以大艾炷安饼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灸七饼即瘥……”说明黄土灸法,适用于背部疔疽外证的初起,灸之可使消散,其他如局限性湿疹,也有一定的疗效。
(7)、黄蜡灸:黄蜡灸法见《医宗金鉴》记载,也用于痈疽、疔疮外证。其方法先以湿面粉沿着肿根围成一圈,高寸余,圈外围布数重。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随后以铅杓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受热熔化。蜡凉凝结后,再添蜡屑烘灸,以添到围圈满为度。并认为“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痛为度”。灸完喷冷水少许于蜡上,候冷起蜡,对于关节酸痛等症均适用。
, http://www.100md.com
2、艾条灸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0.5-1.0距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3-5min,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对于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雀啄灸和回旋灸:艾条燃着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另外,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2)、太乙针:
A)制法:用人参四两,参三七八两,山羊血二两,千年健一斤,钻地风一斤,肉桂一斤,川椒一斤,乳香一斤,没药一斤,穿山甲(土泡)八两,小茴香一斤,苍术一斤,蕲艾四斤,甘草二斤,防风四斤,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二层(纸宽一尺二寸五分,长一尺二寸),置药末七、八钱,卷如爆竹式,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六、七层,阴干待用。
, http://www.100md.com
B)将一头在酒精灯上燃着,以粗布数层包裹,趁热按熨于腧穴或患部,待冷再烧再熨,每次每穴约灸5-7度(次)。适宜治疗风寒湿痹,各种痛证。并对痿证偏等病也可应用。
(3)雷火针:
A)制法:用艾绒三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线,研为细末,筛过,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六、七层,阴干勿令泄气。
B)操作法:由于本法和太乙针制法及作用大臻相同,故操作方法也完全相同。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亦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银质的最佳)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约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4、温灸器(温筒灸)
A、器具:本法又名温灸法,其实是熨法的一种。施行这种灸法,必须要有特制的金属灸具,名为“温灸器”或“灸疗器”。温灸器的式样很多,大都底部均有数十小孔,内有小筒一个,可以装置艾绒和药物。
B、操作法:使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小筒内燃着,然后在拟灸的腧穴或部位上来回熨烫,到局部发红为止。本法患者乐于受治,可用于妇人、小儿及惧怕灸治者,因此,目前应用较广。
5、天灸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A、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隔液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B、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 百拇医药
C、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D、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E、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疔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6、灯火灸:
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在患病小儿身体上粹烫的方法,浙江一带称为“打灯火”。《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审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粹之良。外痔肿痛里,亦粹之。”
三、灸治注意事项
灸治虽能治病,但如运用不当,也有流弊。因为灸能益阳亦能伤阴,所以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人,不宜施灸,凡阴虚痨瘵,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热毒旺盛等疾病,皆慎用灸法。
, 百拇医药
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炷灸的宜忌:施灸时所燃烧的“艾炷”,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临床上施灸量的多少,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的情况,凡是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闰数宜多,久病体质虚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灸;肩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以较大,灸壮可以较多。妇儿宜小宜少,壮男可多。此外还须结合病情,凡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壮施灸不可收效;相反,在对风寒感冒、痈疽痹痛,若大炷多壮施灸过度,则邪火内郁又会产生不良后果。故在施灸时间均宜注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