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编号:152524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2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明代世医万全,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对小儿喂养、调护、疾病的预防、养胎、新生儿断脐、拭口、预防脐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提出小儿发病的三因论。在论述急惊风疾病转归时,首次提出:“有急惊风变成痫者"、"急惊风成瘫者"、"惊风后瘖不能言"等后遗症。对内钓、外钓、马脾风、客忤、龟胸及感受风寒引起的类似惊风之证进行了详细辨析。治疗惊风重视元气与脾胃,提出不可妄用辛香与寒凉之剂。治疗疾病首重保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的思想。所创万氏家传十三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万氏提出的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万全较早应用推拿法治疗小儿疾病。万全的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对于儿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合概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之长,参与己见,使审证论治不偏不倚,有所遵循。由于书中引证广博,还保留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小儿辩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 http://www.100md.com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所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的寒热虚实,并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惊风的治法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综合各家治疗麻疹之心得,加上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将麻疹各个阶段的辩证与治疗作了详细的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

    陈飞霞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他的《***成》是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全书汇集、整理了清代之前的儿科理论与临床经验,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广泛采取诸家学说,并结合作者个人见解加以阐发,既不单纯地引经据典,更不人云亦云,全书比较切合实际。书中重视"胎禀"、"护胎",认为胎婴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孕母必须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调摄。书中还详细论述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叙述常见症证达30余种,每叙一病以类相从,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等特点辨别甚详。论治方面,首列正方,其未尽者,复以经验简方及外治之法。突出辩证,独抒己见,师古而不泥古,如对惊风、伤寒、痉病、杂病、诸搐搦症,提出似搐、类搐、非搐的区别,具有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惊风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他对小儿指纹诊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提出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颇切临床实际,故为后世多数医家所采纳。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详细介绍小儿暑痉的证治,指出"痉由于暑,只治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以痉中求之。"为后世治疗小儿暑温提供了理论依据。吴鞠通还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阳示充,稚阴未长"学说,从而丰富了小儿生理特点内容,对防治小儿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待续),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手册 > 中成药 > 儿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