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沈金鳌的《幼科释迷》、周震的《幼科指南》等也各有特色。明清时期还有几部集体或国家主持编写的儿科专著,一为明代《普济方·婴孩》,此书广收博引,所载宏伟;一为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及《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其条理分明,立论精当,切合于临床应用。还有清代的《医部全录》,载有儿科100卷,内容丰富,影响甚广。
明清时期的医家还十分重视痘疹的防治,现有麻痘专书120余种,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如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的《仁端录》、万全的《世医痘疹心法》、翁仲仁的《麻疹心法》、吴建钮的《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从这些宝贵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中医儿科医学对痘疹的防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稀痘方是牛痘接种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如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中载有"稀痘方"以饮未痘儿"辄饮辄效"。《三冈识略》记载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以诱发轻症天花。这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隆庆年间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著的《种痘新书》记载"以佳苗引出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所用的"佳苗"是以鼻痘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递相接种,故毒性愈来愈减弱,用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清·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种痘,至17世纪,人痘接种法已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可见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与推广,比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要早,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 百拇医药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平伯的《外感温热篇》等,开阔了儿科证治的视野。近代以来,对许多急性传染病如小儿暑温等的治疗,仍是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取得显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儿科领域出现崭新面貌。古代所称的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中,天花已被消灭,麻疹成为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由于普遍推广小儿计划免疫,由传染病所引起的急惊风的发病率已大为减少,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在治疗方面,中医儿科已掌握暑温、胎黄、硬肿症等症证的证治规律,取得可喜成果,对病毒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癫痫等症证的认识与治疗也取得很大的进展。
在医学教育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展,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中中医儿科教育,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和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著作,80年代出版的《中医儿科学》达130余万字,集古今儿科之长,是目前中医儿科的大型参考书。90年代出版的《实用中医儿科学》比较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并适合现代临床的实际需要。
在剂型改革方面,除进一步研究传统的丸散膏丹外,近年来陆续研制新型的冲剂、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剂等,茵栀黄、清开灵、双黄连、醒脑静等静脉注射液,成为小儿常用的急救药品。外治剂型可免除小儿服药困难,颇得医生与病家青睐,成为儿科医疗保健工作中的常用剂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也十分活跃,全国许多省市已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专业学会,1983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这对促进全国中医儿科界的团结和推动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百拇医药
明清时期的医家还十分重视痘疹的防治,现有麻痘专书120余种,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如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的《仁端录》、万全的《世医痘疹心法》、翁仲仁的《麻疹心法》、吴建钮的《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从这些宝贵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中医儿科医学对痘疹的防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稀痘方是牛痘接种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如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中载有"稀痘方"以饮未痘儿"辄饮辄效"。《三冈识略》记载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以诱发轻症天花。这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隆庆年间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著的《种痘新书》记载"以佳苗引出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所用的"佳苗"是以鼻痘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递相接种,故毒性愈来愈减弱,用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清·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种痘,至17世纪,人痘接种法已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可见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与推广,比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要早,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 百拇医药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平伯的《外感温热篇》等,开阔了儿科证治的视野。近代以来,对许多急性传染病如小儿暑温等的治疗,仍是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取得显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儿科领域出现崭新面貌。古代所称的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中,天花已被消灭,麻疹成为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由于普遍推广小儿计划免疫,由传染病所引起的急惊风的发病率已大为减少,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在治疗方面,中医儿科已掌握暑温、胎黄、硬肿症等症证的证治规律,取得可喜成果,对病毒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癫痫等症证的认识与治疗也取得很大的进展。
在医学教育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展,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中中医儿科教育,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和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著作,80年代出版的《中医儿科学》达130余万字,集古今儿科之长,是目前中医儿科的大型参考书。90年代出版的《实用中医儿科学》比较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并适合现代临床的实际需要。
在剂型改革方面,除进一步研究传统的丸散膏丹外,近年来陆续研制新型的冲剂、口服液、滴鼻剂、栓剂、膜剂、注射剂等,茵栀黄、清开灵、双黄连、醒脑静等静脉注射液,成为小儿常用的急救药品。外治剂型可免除小儿服药困难,颇得医生与病家青睐,成为儿科医疗保健工作中的常用剂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也十分活跃,全国许多省市已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专业学会,1983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这对促进全国中医儿科界的团结和推动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手册 > 中成药 > 儿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