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三)十二经筋和皮部(一)十二经筋分布概况(二)皮部分布概况
(一) 十二经筋分布概况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筋有大有小,或散布成片。杨上善说:“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十二经筋的分布部位,按四肢、躯干、头部列表如下(表1-10):
表1-10十二经筋分布部位简表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部
, 百拇医药
足太阳之筋
小趾上,外踝,踵,膝
臀,夹脊,肩髃
项,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
足少阳之筋
无名趾上,外踝,膝外侧,外辅骨,髀,伏兔
尻,季胁,腋胶,膺乳,缺盆
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
足阳明之筋
中三趾,跗上,膝外侧,胫,膝外辅骨,伏兔,髀
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
, 百拇医药
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
足太阴之筋
大趾内侧,内踝,膝内辅骨阴股,髀
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
足厥阴之筋
大践,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之筋
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 百拇医药 手太阳之筋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
肩胛
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
手少阳之筋
无名指,腕,肘
肩
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
手阳明之筋
次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
颈,颊,鼻旁,角,颌
, http://www.100md.com
手太阴之筋
大指上,鱼后,寸口外侧,肘中,腋下
缺盆,肩前髃,胸里,膈,季肋
手厥阴之筋
中指,肘内侧,臂阴,腋下
前后夹胁,胸中,膈
手少阴之筋
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
乳里,胸中,膈,脐
(二) 皮部分布概况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称作皮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如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症时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其名称见下表(表1-11)
, 百拇医药
表1-11 六经皮部名称表
六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六经皮部的大体划分参见第六章附图(图6-1、图6-2)。, http://www.100md.com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筋有大有小,或散布成片。杨上善说:“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十二经筋的分布部位,按四肢、躯干、头部列表如下(表1-10):
表1-10十二经筋分布部位简表
经筋
四肢
躯干
头部
, 百拇医药
足太阳之筋
小趾上,外踝,踵,膝
臀,夹脊,肩髃
项,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
足少阳之筋
无名趾上,外踝,膝外侧,外辅骨,髀,伏兔
尻,季胁,腋胶,膺乳,缺盆
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
足阳明之筋
中三趾,跗上,膝外侧,胫,膝外辅骨,伏兔,髀
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
, 百拇医药
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
足太阴之筋
大趾内侧,内踝,膝内辅骨阴股,髀
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
足厥阴之筋
大践,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
阴器
足少阴之筋
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
阴器,脊内,夹膂
项,枕骨
, 百拇医药 手太阳之筋
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
肩胛
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
手少阳之筋
无名指,腕,肘
肩
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
手阳明之筋
次指,腕,肘外,肩髃
肩胛,夹脊
颈,颊,鼻旁,角,颌
, http://www.100md.com
手太阴之筋
大指上,鱼后,寸口外侧,肘中,腋下
缺盆,肩前髃,胸里,膈,季肋
手厥阴之筋
中指,肘内侧,臂阴,腋下
前后夹胁,胸中,膈
手少阴之筋
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
乳里,胸中,膈,脐
(二) 皮部分布概况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称作皮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如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症时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其名称见下表(表1-11)
, 百拇医药
表1-11 六经皮部名称表
六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皮部名
关枢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儒
害肩
六经皮部的大体划分参见第六章附图(图6-1、图6-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