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辞书参考
编号:152539
第一节手太阴肺经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0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手太阴肺经主要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现以经脉为主,分别叙述如下:

    一、手太阴肺经

    (一)循行

    1、《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2],下络大肠[3],还循胃口[4-6],上膈[7]属肺[8]。从肺系[9],横出腋下[10],下循臑内[11],行少阴,心主之前[12],下肘中,循臂内上骨[13],下廉[14],入寸口[15],上鱼,循鱼际[16],出大指之端[17]。

    其支者[18]: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图2-1)。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 http://www.100md.com
    [交会穴]手三阴经无交于他经穴。

    [语译]

    手太阴肺经:①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腑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部支脉:⑦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注释]

    1、起——起始,出发。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起,发也。”

    2、中焦——上腹胃脘所在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注:“中焦者,在胃中脘(此指胃腑,不是指穴位),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荣卫,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津微,上注于肺脉……”,说明水谷(饮食)入胃之后,其精微之气通过中焦散发上行。中焦是指中部气化的通路,其上部为上焦,下部为下焦。血气为水谷之气所化,故经脉起始于中焦。《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又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意义均相通。《发挥》加注为:“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之分”,专指体表穴位,不合原意,应从内部通路去理解为是。中焦出自胃脘,《素问·玉机真脏论》:“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所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说明经脉起于中焦,是因为气血的产生和运行有赖于胃气。
, 百拇医药
    3、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发挥》注:“络,绕也”,马玄台《内经注证发微》注:“洛,犹兜也。如今人横线为络而兜物也”,张景岳《类经》注:“络,联络也”。用如动词,意为网络样分布于该处。

    4、还——回来。滑注:“还,复也。”

    5、循——顺沿。滑注:“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张注:“循,巡绕也。”《说文》:“行顺也”。意为顺着走。

    6、胃口——指贲门部。《铜人》注:“谓胃之上口,贲门之位也”,滑氏释作“胃上、下口也。胃上口,在脐上五寸上脘穴;下口,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当《铜人》注为是。上口贲门接近膈部,循行路线较为顺利。滑氏注是为了凑合上、中、下脘三穴。此系内行通络,不应限指体表穴位。况此三穴均非本经交会穴。马注也说:“转循胃之上口,属于之于肺”。

    7、膈——膈肌,旧称膈膜。古通作“鬲”。滑注:“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著,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于心肺也。”马注补充说:“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著脊”,与近代所说相近。
, http://www.100md.com
    8、属——隶属、统属。张注:“属者,所部之谓”,“凡在本经者皆曰属,以此通彼者曰络”,莫枚士《研经言》:“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9、肺系——“系”是系带的意思,指相连接的部分。肺系指肺脏的系带,即气管。滑注:“沛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喉咙,兼指气管而言。《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难经·四十二难》:“喉咙……长一尺二寸”,即指此。

    10、腋——《铜人》注:“腋为肩之里也”,意指肩在外,腋在里。滑注:“肩下臑上际曰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11、 臑——音闹,指上臂部。《铜人》注:“谓肩肘之间也”,滑氏补充说:“膊下对腋处”。《经脉》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12、少阴、心主之前——指行手少阴、手厥阴二经之前。《铜人》注:“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
, 百拇医药
    13、臂内上骨——指桡骨。《铜人》注:“为臂上之上骨也”,楼英《医学纲目》:“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指桡骨、尺骨),今太阴脉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张氏《类经》将“骨”解释为“掌后高骨也”(意指桡骨茎穴部),“上”作动词解,误。应以前说为是。“循臂内上骨”前,《脉经》卷六、《千金》卷十有“后”字,似属误增。

    14、廉——指侧边,棱角部。滑注:“廉,隅也;边也。”《说文》:“仄也”;《玉篇》:“棱也”。上边应称“上廉”,下边因称“下廉”。《铜人》注:“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

    15、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甲乙》:“经渠,在寸口陷者中”,滑注:“手掌后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张注:“寸口,关前动脉也,即太渊穴处”。据《甲乙》应以经渠为正,当腕后一寸处。

    16、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铜人》注:“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鱼之形,故曰鱼。鱼际,谓手鱼之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可知大鱼际部总称“鱼”,其边缘白肉际侧称“鱼际”。马注:“大指本节之后,其肥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则其间名也(首先是部位名)”。张注又作“寸口之前,鱼之后(应说鱼之边际)曰鱼际穴”,不够确切。
, 百拇医药
    17、端——末端。滑注:“杪也”,张注:“指尖也”。为井穴在处。

    18、支者——指由以上分出的支脉,仍属经脉部分。因其是两经之间的交接支,故也要称作络脉。《铜人》注:“《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此手太阴之络,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滑注:“脉之隧为经,支经者为络。本经终于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而交于手阳明也”,马注补充说:“由合谷、三间、二间以至于商阳穴,又随商阳而上行也。”上述穴位不属交会穴,其部位不必重合。张注:“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经之外而复有旁通之络也。”

    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臂泰阴脉[1],循筋上廉,以奏臑内[2],出腋内廉,之心。[3]。

    [阴阳本]臂钜阴脉[4]:在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
, 百拇医药
    [注释]

    [1]臂——指手臂。《内经》中,上肢各经脉多冠以“手”字,《脉书》则作“臂”。但《内经》中也有少数作“臂”的,如《灵枢·寒热》的“臂太阴”、“臂阳明”等。

    [2]奏——与“走”通,或解释为“凑”。

    [3]之心——到心。说明此脉联系“心”而没有说“肺”。

    [4]钜——与“巨”通,大也。臂巨阴脉,即手太阴脉。其内容却联系“心”,与手厥阴经脉相合。

    (二)病候

    1、《灵枢·经脉》:是动则病[1]: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则交两手而瞀[3],此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气,喘喝[6],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 百拇医药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8];气虚[9],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10]。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胀气喘,咳嗽,“缺盆”中间(喉咙部)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部酸痛而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注释]

, 百拇医药     [1]是动则病——原意指经脉变动异常。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指两侧缺盆之间,当天突穴部,深部为喉咙。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处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各经仿此。

    [6]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7]气盛——指实证、阳证,与气虚相对而言。

    [8]欠——原指呵欠。《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后人有作小便量少解,不合古义。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 百拇医药
    [9]气虚——指虚证,阴证,与气盛相对而言。

    [10]溺色变——溺,读作尿。指小便颜色异常。《灵枢·禁服》:“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与此义合。

    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心滂滂如痛[1-2],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是臂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3]:胸痛,肩痛[4],心痛,四末痛[5],瘕[6],为五病。

    [注释]

    [1]滂滂——形容心荡的状况。简书本作“彭彭”,与“膨膨”接近。

    [2]如——意同而字。
, 百拇医药
    [3]主治——或于此下断句。

    [4]肩——是肩字之误,与“肩背痛”义合。

    [5]四末——指四肢。

    [6]瘕——腹部气块之类。简书《脉书》有“溺出白,为白瘕”之症,似指小便浑浊的病症,与“溺色变”义合。

    3、经文互参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按:此篇分五脏虚实证。)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按:此篇分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按:此篇分脏六腑胀。)
, 百拇医药
    《素问·刺疟论》: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按:此篇分六经五脏疟及所取经。)

    《素问·刺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按:此篇分五脏热及表里经取穴。)

    《素问·风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暮则甚。(按:此篇分五脏风。)

    《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按:此篇分脏腑咳。)

    《素问·藏气法时》: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按:此篇分五脏虚实病及所取经。)

    《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按:此篇分十二经厥和厥逆。)
, 百拇医药
    《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然。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按:此篇分阴阳经气绝而死。)

    4、主治对比 本经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据《甲乙经》记载列表如下(表2-1):

    表2-1手太阴病候与腧穴主治关系表

    主治病候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 百拇医药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肺胀(满)

    √

    √

    膨膨(而喘咳)

    心~

    胸中

    饮食

    痛

    ~
, http://www.100md.com
    不下

    ~

    缺盆(中)痛

    √

    交两手而瞀

    √

    √

    臂厥

    √

    √

    √

    咳

    √

    √
, http://www.100md.com
    √

    √

    √

    √

    √

    上气

    √

    √

    √

    喘(咳)

    √

    √

    √

    √
, 百拇医药
    √

    √

    √

    烦心

    √

    √

    √

    胸满

    √

    烦满

    烦满

    √

    掌中热

    √
, 百拇医药
    √

    肩背(痛风)

    √

    √

    汗出

    √

    √

    √

    肩背寒

    √

    √

    √

    少气不足以息

    √
, 百拇医药
    √

    √

    注:括号内字,主治症中或无。

    本经病候(是动、所生病)与《甲乙经》转载的《明堂孔穴》主治症相比较,能找到关系,只是在文字上稍有出入。“肺胀”见于中府、少商:“膨膨”原形容喘咳,在尺泽下说“心膨痛”(《千金》作“心痛膨膨然”),则用以形容心痛;经渠下说“胸中膨膨然”,少商下又说“饮食不下膨膨然”,则形容胸膈、食道不利的症状。“缺盆痛”见于云门,太渊;“咳”“喘”在主治症中最为多见,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侠白、尺泽下有“烦满”,当与“烦心”“胸满”相似。原文“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气虚则肩背痛寒……”,在列缺等穴中也有类似记载。“汗出”指外感热证,见于中府、列缺、少商;“少气……”,见于尺泽、太渊、列缺,指喘息气短证。本经各穴治证以肺为主,外应胸背,与经文相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