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辞书参考
编号:152550
前言(三)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2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三、理论体系

    《内经》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治法、论治、养生、运气学说等。

    1、整体观念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组织之间都互相联系而不彼此孤立,尽管体内脏腑、经络、气穴、奚谷等等,均有各自的不同功能,但存在着有机的t联系。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内,这些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从而完成人整体的功能活动。在强调人体高度统一的同时,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突出心神的主导作用是其整体现念的一大特点。《内经》还强调,人体虽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但它又不能离开自然而孤立存在,人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以及水土风雨等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人体内在的生活机能,一方面需要外在环境的变化来影响,另一方面,人体对外在不利的环境变化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自然,也即人与自然统一为有机整体。
, 百拇医药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并具有自发的辨证法思想的一种哲学理论。《内经》用阴阳学说来阐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中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五行学说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互生克承制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形成于战国后期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精气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和产生万物的本源。《内经》认为人体是由一种精微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的,而且还认为构成人体的这样特殊的“气”,具有特殊的牛命力,人的生命活动就是构成人体这种“气”的生命力的表现。而书中所说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它们都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气所组合成的不同的形态结构以及所突出表现的不同功能特性而区分以不同的名称而已。因此他们都属于精气的范畴。精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即构成了人体物质代谢,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出人体的各种功能,这种运动变化称为“气化”。复杂的气化产生高级功能,如人的思维活动。气化还会产生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在人体,水液转化成津液,再转化成尿及汗液这一过程正是气化的结果;吃进的饮食转化成人体的精血筋肉以及由精气所化生的其他物质也是气化作用的结果。气化的运动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内经》用“精气”论的唯物观来探求生命的奥秘,从而使医学摆脱了唯心论的统治,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沿着此路发展.因此在医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4、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病理反应的观察,结合解剖知识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气血津液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内经》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将人体的服腑分为三大类,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肮、三焦合称“六腑”;脑、筋、骨、脉、胆、女子胞合称为“奇恒之腑”。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均与“六腑”有异,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切的组织器官,在功能上还有类似于五脏的贮臧精气的作用,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内经》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虽然基于解剖学的形态知识,但更重于脏腑之间生理作用的综合功能。例如: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五脏和气血津液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胃、大肠、小肠等脏腑活动互相协同才能实现。
, http://www.100md.com
    臧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着的整体。藏象学说将这个有机整体划分为以五脏为中心,有其他诸多系统参与的五个子系统:比如:心脏系统,除了心脏这一系统外,还包括小肠、血脉、面、舌、神等。这种五脏系统不论是在结构层次,还是在功能特点上都与单纯的五脏有着重要的区别。每个子系统内、子系统的功能绝不是每个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子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表现出统一的、协调的、有机的整体功能。而五脏系统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统一,而构成了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即人体。

    这种五脏系统观在指导诊法和订立治则上也体现出了指导作用。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辩证沦治的理沦基础。

    5、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内经》将人体的经络系统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大络、经筋和皮部。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气血津液,濡养脏腑组织,沟通表里,联系脏腑器官,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人体内的宗气、元气、营气、津液等均依赖于它而在血个环流不息。因此,经络的作用和气血津液的功能正常关系甚为密切,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脉遁一定的经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因此,人体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毛筋肉,无处不有经络的分布或接受经气的作用,故人体所有的胶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就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 http://www.100md.com
    十二经是经络的主干,分别各与脏腑相联属,按照所属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阳经和六阴经,它们相互对应,表里相舍,升降相济,维持生理状况下的人体气血升降出入的稳定与平衡。奇经八脉是没有表里关系和脏腑络属的经脉,在功能上也和十二正经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运行营血是十二经的共同的生理功能,而奇经八脉有的就不具备这一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各有特点;督脉总督全身之阳,任脉统辖全身之阴并主胞胎,带脉主约束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人体内大的络脉有十五,还有别络、浮络和孙络等。十二经筋是联络百骸关节、主屈伸运动的组织,其中大部分要上达头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所主的皮肤部分。

    经络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具有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作用。但在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病邪传递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因此经络学说在 阐述病理变化及指导疾病的诊疗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经络不仅是外邪出表入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6、病因学说
, http://www.100md.com
    研究疾病的原因及其致病性质的学说称为病因学。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况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内经》将病因主要分为六淫、七情及饮食劳伤等。这种在唯物生命观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病因分类对决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它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条件。人体也必须依靠包括六气在内的天地之气结合水谷之气而构成宗气、营气等。另外,随着四时气候的有度变化,人体也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调节以顺应自然。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个人的适应限度,这时六气便成为能使人发生疾病的六淫。称“外感六淫”。

    七情是指喜、怒、忧、恩、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正常状态下不会使人生病,但如果突然强烈或 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时,它使会使气机紊 乱、阴阳气血失调,便会导致疾病。
, 百拇医药
    由于七情内生于脏,它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为“内伤七情”。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但如果饮食失宜、饥饱失常、寒温失宜、饮食不洁、或偏嗜五味、暴饮暴食、过台膏粱厚味等便会损伤脾胃而成为致病原因。

    劳逸过度也是病因的一种。它包括过度劳累的过度安逸两方面。劳力过度会伤气。正如《内经》所讲的“劳则气耗”和“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等。劳神过度会损伤心膊,房劳过度会损伤肾精肾气。过度安逸指终日安闲不动,势必脾胃衰退、气血不畅,会发生肢软神疲、臃肿发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如《内经》所指的“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7、病机学说

    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即探讨疾病的机制的学说叫做病机学说。由于病机揭示了疾病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反映疾病的本质,是认识疾病的前提。也是正确施治的先决条件,因此,病机学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 百拇医药
    正邪相搏的发病观点是《内经》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虽然疾病的发生与变化错综复杂,但都取决于致病因素,也即“邪”与“正”(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之间的斗争。正气是人体末病时预防疾病,已病时祛邪外出,使机体迅速康复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那么病邪就难于侵入,疾病就无从发生;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肌腠不密、抗邪无力时,邪气就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当然,谈正邪相搏,不能忽视邪气这个致病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邪气,那么对立统一的正邪双方就失去了统一体,所以《内经》里正邪相搏的发生疾病的观点既强调正气这个内因,又重视邪气这个外因。

    正邪相搏的病程观也是《内经》病机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体由于正邪相搏,正虚邪盛,病既成后,正与邪的斗争仍然存在,而且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例如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是药物辅导之功,或是机体调动有力,正气力量增强,邪气势必减弱,那么疼痛就会好转或痊愈。反之,若是邪盛日渐,正气日衰、疾病就会恶化甚至死亡。
, http://www.100md.com
    正邪相搏的发病观和病程观在指导疾病的治疗以及人们防病健身,益寿延年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经》在强调正邪相搏的发病观和病程观的同时,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偏盛偏衰、四时气候、昼夜时辰等诸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脏腑病机、经络病机、阴阳偏盛病机、气血津液病机、昼夜病机、四时病机、适气病机这许多广泛的内容也是《内经》病机学说的组成部分。

    8、病症学说

    病证学说,就是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位、病性、正邪消长情况及临床表现,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问。病证包括“病”、“证”两个概念。“病”就是日常所讲的疾病;“证”是指证候、是对某种疾病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一种病理概括。《内经》中对病和证的记载不下一百余种。

    《内经》对病证的认识,主要是运用五脏系统的理论来进行分析的,如咳证,依据咳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伴随证状而区别为五脏咳、六腑咳,辨别其疾病的部泣、阶段、性质、病势的不同;其它如痹证等,也可以五脏系统分证。除外脏腑病以外,尚有六淫病证、七情病证、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后世通过对这些分证方法进行归纳综合,从而衍生出了辩证论治的中医学术思想。
, http://www.100md.com
    9、诊法

    诊法就是收集疾病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体征及病理特点。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一种诊病方法。《内经》确立了诊断的基本方法,它所确立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理论原则为后世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望诊中,《内经》提到望色泽、望形体、望神、望排泄物。望舌质、舌苔等多种方法;闻诊方面提到了听声音、听五音和嗅气味等;问诊的范围涉及到病因、病感、饮食起居、情志状况等,切诊有全身切脉法,十二经脉切脉法、人迎切脉和寸口切脉,另外也提到叩按、切循和尺肤诊法。

    《内经》在大量阐述四诊方法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在诊法上的重要性。要求医者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准确掌握与病变有关的各种情况,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0、论治

    论治就是在病因病机和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证的特点而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处方来达到祛除病邪、康复机体的目的的这一整个过程。《内经》中有关论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体包括治则、治法和制方。在治疗原则上提出了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制宜的原则,未病预防、有病早治防止传变等等是《内经》治则的特点。在治疗方法上提出了针灸、药物、按摩、导引、精神、饮食、饥饿等诸多种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上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泻、补等方法,在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手法、刺络放血等方法。在制方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总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内经》中的十三方是中医学最早的方剂,其组方与上述组方原则不能印证,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内经》中较早的篇章。
, 百拇医药
    11、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讲究卫生、预防疾病、调养性命以达到延年益寿、尽其天年之目的的理论方法。《内经》认为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气血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因此,保持五脏精气,固护充养肾气就构成了《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围绕着固护肾气的原则,《内经》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调养精神,做到恬谈虚无、精神内守;又如饮食有常,起居有节,不妄作劳;再如四时而变化,而保持五脏功能正常等。

    12、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五运与六气的总称。一年分为五季,也叫五运,每运有七十三日零五刻,用天干地支作为符号,运用阴阳五行之理,以主运、客运和岁运来预测全年的或每一运的盛衰情况,测知气的变化。一年分为六节,每一节六十八日零七刻半,也用天干地文作为符导,运用阴阳五行之理,以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来预测每年的岁气或每节六气的太过、不及或平气。
, http://www.100md.com
    运气学说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阐明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另外,运气学说还可以帮助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及防治。

    13、历史地位及价值

    《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是我国战国以前劳动人民及医学家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成书后的两干多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的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拓宽及临证医学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医学史上各个不同学术流派的产生,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诸多杰出医家的出现无不与《内经》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历代医家称《内经》为“医家之宗”。《内经》虽系医学巨著、但其内容远不局限于医学范畴,它实际上是吸收了秦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天文学、历算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以及哲学、音乐、地理、军事学思想等多种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因此,也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