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医家思想 > 清代
编号:153030
丁泽周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2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丁泽周,字甘仁,约生于1866年,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孟河(今常州)人,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医学家,被誉为“孟河四名家”之一。他曾从圩塘马绍成及名医马文植学医,又得其兄松溪切磋(松溪受业于费晋卿,惜其早年夭折,未及属其抱负),勤学深研,寒暑无间,能兼蓄马氏的内、外、喉三科之长。后又择良师多人问业,因而他的医学造诣颇深,通晓临证各科业务,起先在无锡、苏州等地挂牌行医。他行医初期,业务清淡,很不引人瞩目,后经集峻的推荐,辗转上海,在上海的仁济善堂施诊,自此头角崭露,名声大振。1915年起,为改革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使中医教育从传统的师徒口授相传而变为正规的学堂教育。他联合夏应堂、谢观等人,集资办学,终于在1916年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学校”、“广益中医医院”,藉以培养中医专门人才,聘请了谢观为校长,曹颖甫为教务长及主讲,并聘请当时上海的其他名医任课,使学校人才济济,称盛一时。当代名医秦伯末、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均出身于该校。1926年,他因患暑温病故,时年62岁,曾被选为上海市中医学会会长。其著述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喉阔症治概要》等等。
, 百拇医药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学识渊博,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尤擅长治疗伤寒、温病,辨证处方独具匠心,足资后学者揣摩。

    1、融伤寒、温病为一体,辨治外感热病。他是“寒”“温”合流的早期倡导者之一。治疗外感热病,能融汇“伤寒”、“温病”两说为一体,常常是“伤寒”方、“温病”方同时采用。在他的医案中,对凡25例湿温病案的叙议时,紧扣湿温病特点,不囿于卫气管血和三焦辨证,而是结合具体病情,或与伤寒六经辨证结合在一起,使伤寒与温病两种互不相同的辨证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地。如他对徐右下案,认为是“素体阴亏,肝火内炽,更兼身孕”的湿温病人,为“伏温挟湿,陷入厥阴”,此乃湿热邪气乘虚内陷厥阴,以致肝失条达,阳气内郁,而有四肢逆冷;邪热上扰心包,而致神昏,并用四逆散加减,使邪从“阳明而解”。这种将温病与伤寒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对发病机理有深入的认识,又能使病证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为治疗用药也提供了可靠指证。

    2、论治内科诸疾,不执一家之见。对于内科杂病的治疗,他能不执一家之见,不以经方、时方划界,而是因人制宜,随证施方,博采诸家之长。如他在治疗血证时,有分别从相火内炽,以养阴凉血清热止血之法治之;有从气郁化火治之;有从伤寒化火渐入营血治之;有从风操化火治之,等等,随症治疗,灵活权变,不拘一定之规。对于便血证,他则刚柔温情并施。对血尿证,他用下病上取之法,独辟清宣肺气之新径。
, 百拇医药
    3、用药慎重,组方严谨。他用药十分慎重,尤其在辨治湿温病时,擅长选用那些既能发挥治疗作用而又无碍邪、不伤正的平稳之品,且用量轻微,中病即止。如芳香化湿者惯用霍香、佩兰;清热时常用银花、连翘、竹叶、青蒿;调中和胃每用砂仁、扁豆、白寇、帜壳;利湿则用泽泻、滑石、苡仁、茯苓度等。用量轻微,一般都在5分至3钱之间。

    此外,他长于喉科,对常见的喉科病证,如喉痛、喉痈、乳蛾、喉痹、喉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喉科方面的造诣。

    他治疗外科病证,注重整体,在辨清虚实寒热的基础上,内治与外治结合,常能使危重证得到挽救。

    总之,丁甘仁的临床辨证精细,用药审慎,对临床诸证的病因病机阐发精详,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尤其是他兴办学校,从事中医学的教育,这是很值得可取的,所以说称他为一代名医是当之无愧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