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
约生于1914年,卒于1984年,是一位中医理论家、教育家。字鸿宾。四川江津县人。
在他幼年时读经,问难于经学大师谬季平,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17岁随刘有余学中医。3年卒业,20岁悬壶沪上及汀水间。23岁时又就学于上海医学院,并得到沪上名医丁仲英、曹颖甫、陆渊雷等人指教。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卒业,回四川行医教学。1949年后,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并兼教务主任。1957年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人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主编等职。1949年以前,他受“中医科学化”思潮影响,撰写了《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任氏传染病学》等书。50年代初期,著《中国医学史略》、《中医病理学》等书,以阐发中医学术源流,后又著《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病机临床分析》等书。还与其他四位著名老中医写下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对中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晚年又写下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医学流派洄论》、《中医各家学说》等近五百万言书。除专著外,他还常发表医学文章,约有500余篇,其中颇多一得之见者被选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总之,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兢兢业业勤于研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
在他幼年时读经,问难于经学大师谬季平,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17岁随刘有余学中医。3年卒业,20岁悬壶沪上及汀水间。23岁时又就学于上海医学院,并得到沪上名医丁仲英、曹颖甫、陆渊雷等人指教。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卒业,回四川行医教学。1949年后,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并兼教务主任。1957年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人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主编等职。1949年以前,他受“中医科学化”思潮影响,撰写了《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任氏传染病学》等书。50年代初期,著《中国医学史略》、《中医病理学》等书,以阐发中医学术源流,后又著《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病机临床分析》等书。还与其他四位著名老中医写下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对中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晚年又写下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医学流派洄论》、《中医各家学说》等近五百万言书。除专著外,他还常发表医学文章,约有500余篇,其中颇多一得之见者被选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总之,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兢兢业业勤于研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