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已
成无己,约生于1063年,卒于1156年,宋代聊摄(今山东阳谷县)人,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他家世儒医,才识明敏,记闻赅博,他精伤寒学,钻研数十年。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1144年)、《伤寒明理论》3卷(1142年)、《药方论》1卷等。以经注论,以论证经,辨证明理,为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创始艰难,厥功甚伟,给人无穷启迪,深得医家赞誉。宋·严器之评论道:“聊摄成公,议论赅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傅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宣,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在学术思想方面,成无己博及精研,深造自得,引《内经》、《难经》以阐发仲景诸说,于辨析表里虚实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伤寒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百拇医药
1、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著作,成无己因之每引《内》、《难》等理论以发明仲景说,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不仅使内、难、伤寒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了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理明,内、难有实,正是其治学的成功之处。如以《灵枢》释“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条,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于肾也”。文中提到的《针经》之说,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成注“气逆上行”句,纠正了今本《灵枢》“气道上行”之误。又如注解四逆汤云:“《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首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此以《素问·至真要大论》四气五味之理,解释仲景组方之义,相互印证,彼此阐发,有理有据。
2、辨证明理,鉴别异同。他所著《伤寒明理论》50篇,从“发热”起至“劳复”止,对《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一一分析其发生机理,病位病性,鉴别不同原因导致其证的不同表现,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可以说是《伤寒论》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学”。正如严器之评其“指在定体、分型、析证。若问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栗有内外之诊,论烦躁有阴阳之别。谵语郑声,今虚实灼见,四逆与厥,使深浅类明。始于发热,终于劳复,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论,所谓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这一评价可谓中肯。
, http://www.100md.com
3、详析方制。成无己论析《伤寒论》方,在制方分类上颇有建树。他不仅在陈藏器“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之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十剂”的概念,而且宗《内经》、《本草》诸说,提出了“七方”之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以制方之体,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气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又认为“惟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而其“处方之制,无逾是也”。另外,他在《药方论》中择伤寒常用方20首,并为之说明。如以奇、偶、大、小之制论建中汤及桂枝汤:“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治以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近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可见成无已伤寒方论,多宗《内经》、《本草》之说,而淘为处方学之楷模,其所谓“七方”则又为后世制方的规范。
总之,成无己医学造诣很深,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学术成就最突出的就是对《伤寒论》的研究,在伤寒学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在学术思想方面,成无己博及精研,深造自得,引《内经》、《难经》以阐发仲景诸说,于辨析表里虚实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伤寒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百拇医药
1、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著作,成无己因之每引《内》、《难》等理论以发明仲景说,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不仅使内、难、伤寒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了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理明,内、难有实,正是其治学的成功之处。如以《灵枢》释“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条,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于肾也”。文中提到的《针经》之说,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成注“气逆上行”句,纠正了今本《灵枢》“气道上行”之误。又如注解四逆汤云:“《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首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此以《素问·至真要大论》四气五味之理,解释仲景组方之义,相互印证,彼此阐发,有理有据。
2、辨证明理,鉴别异同。他所著《伤寒明理论》50篇,从“发热”起至“劳复”止,对《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一一分析其发生机理,病位病性,鉴别不同原因导致其证的不同表现,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可以说是《伤寒论》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学”。正如严器之评其“指在定体、分型、析证。若问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栗有内外之诊,论烦躁有阴阳之别。谵语郑声,今虚实灼见,四逆与厥,使深浅类明。始于发热,终于劳复,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论,所谓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这一评价可谓中肯。
, http://www.100md.com
3、详析方制。成无己论析《伤寒论》方,在制方分类上颇有建树。他不仅在陈藏器“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之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十剂”的概念,而且宗《内经》、《本草》诸说,提出了“七方”之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是以制方之体,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气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又认为“惟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而其“处方之制,无逾是也”。另外,他在《药方论》中择伤寒常用方20首,并为之说明。如以奇、偶、大、小之制论建中汤及桂枝汤:“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治以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近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可见成无已伤寒方论,多宗《内经》、《本草》之说,而淘为处方学之楷模,其所谓“七方”则又为后世制方的规范。
总之,成无己医学造诣很深,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学术成就最突出的就是对《伤寒论》的研究,在伤寒学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