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怕戴黑纱的人(3)
第三次会见(18天以后,独自一人来医院)
病人一个人来医院,说他的病明显好转,可以到饭馆里吃饭了,走到街上鞋上溅上污水也不十分在乎了。有时,心里还有些怕,一想到不应当再像小孩子那样害怕了,恐惧心立即减轻。前几天看到戴黑纱的人,还有些紧张,回到旅社还要洗几次手,那不仅以前那么严重了。他说,当他认识到以前那种恐惧的确是站在不懂事的孩子的立场上自己吓唬自己的,说也奇怪,恐惧情绪自然地就减轻了。
医生重复解释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和成年人行为模式的区别,请他联系自己继续深入思考,并经常用成年人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恐惧心和行为。
第四次会见(20天以后,妻子陪伴)
病人自称好了70%。可以随意到处游览,心情轻松,也看不到那么多的戴黑纱的人了,感到很奇怪。妻子见他行为好转,承认他以前确实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对他也谅解了。
医生又重复以前的解释并解答了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病人对病态行为的幼稚性理解更加深入。
第五次会见(12天以后,妻子陪伴)
病人和妻子都说他的病已经完全好了。回忆前几年的表现觉得可笑。自嘲地说,这次在北京的心理治疗真像是“洗了脑筋”,不知道以前为什么那么“固执”。准备在北京游览几天。心情很好。
医生仍然重复以前的解释,并祝贺他病好,肯定这是他勤于思考的结果。嘱咐他再通到任何困难也不要再让儿童心理占上风,心理就成熟了。
第六次会见(4个月以后,妻子陪同)
距上次会见己有4个多月。这次来见医生是为了告别。病人说,他的病已经痊愈。外出旅游一切都好。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妇女晕车呕吐,吐出的东西溅到他的衣服、鞋袜上,回去稍稍洗了一下就安心了,没有出现以前那样的恐惧感,要回去恢复工作。
病人以后每年向医生写信两次报告他的健康状况直到1988年。情况一直很好,工作有成绩,家庭和睦。
这个强迫症病人接受治疗虽然长达半年,但实际会见次数仅有6次,每次会见间隔2一3周,最后一次间隔4个月。实际上在第5次会见时已经接近痊愈了。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让病人回忆往事,甚至没有了解他病前的个性特点、生活和工作经历,仅仅和他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帮助他识别他的心理和行为哪些是成年模式,哪些是幼年模式。鼓励他站在成年人立场上主动放弃幼儿模式。病人一旦认识并领悟到这一点,在他的内心中就可产生情感的改变,症状也就很快地消失。在这里可看到认识领悟疗法和其他变种的心理分析法不同之处。, 百拇医药
病人一个人来医院,说他的病明显好转,可以到饭馆里吃饭了,走到街上鞋上溅上污水也不十分在乎了。有时,心里还有些怕,一想到不应当再像小孩子那样害怕了,恐惧心立即减轻。前几天看到戴黑纱的人,还有些紧张,回到旅社还要洗几次手,那不仅以前那么严重了。他说,当他认识到以前那种恐惧的确是站在不懂事的孩子的立场上自己吓唬自己的,说也奇怪,恐惧情绪自然地就减轻了。
医生重复解释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和成年人行为模式的区别,请他联系自己继续深入思考,并经常用成年人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恐惧心和行为。
第四次会见(20天以后,妻子陪伴)
病人自称好了70%。可以随意到处游览,心情轻松,也看不到那么多的戴黑纱的人了,感到很奇怪。妻子见他行为好转,承认他以前确实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对他也谅解了。
医生又重复以前的解释并解答了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病人对病态行为的幼稚性理解更加深入。
第五次会见(12天以后,妻子陪伴)
病人和妻子都说他的病已经完全好了。回忆前几年的表现觉得可笑。自嘲地说,这次在北京的心理治疗真像是“洗了脑筋”,不知道以前为什么那么“固执”。准备在北京游览几天。心情很好。
医生仍然重复以前的解释,并祝贺他病好,肯定这是他勤于思考的结果。嘱咐他再通到任何困难也不要再让儿童心理占上风,心理就成熟了。
第六次会见(4个月以后,妻子陪同)
距上次会见己有4个多月。这次来见医生是为了告别。病人说,他的病已经痊愈。外出旅游一切都好。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妇女晕车呕吐,吐出的东西溅到他的衣服、鞋袜上,回去稍稍洗了一下就安心了,没有出现以前那样的恐惧感,要回去恢复工作。
病人以后每年向医生写信两次报告他的健康状况直到1988年。情况一直很好,工作有成绩,家庭和睦。
这个强迫症病人接受治疗虽然长达半年,但实际会见次数仅有6次,每次会见间隔2一3周,最后一次间隔4个月。实际上在第5次会见时已经接近痊愈了。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让病人回忆往事,甚至没有了解他病前的个性特点、生活和工作经历,仅仅和他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帮助他识别他的心理和行为哪些是成年模式,哪些是幼年模式。鼓励他站在成年人立场上主动放弃幼儿模式。病人一旦认识并领悟到这一点,在他的内心中就可产生情感的改变,症状也就很快地消失。在这里可看到认识领悟疗法和其他变种的心理分析法不同之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