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疾病的中药治疗
妊娠期妇女在生理上有各种反应,如呕吐、心烦、腹痛、体虚易患感冒等。病理上有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合理用药,不仅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殃及胎儿。因此应重视妊娠期的合理用药。近年来,祖国医学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妊娠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对孕妇及胎儿无不良反应,还能起到保健作用,分述如下:
一、体虚感冒体虚妇女在孕期经常感冒,中医认为虚人易感冒者乃气虚所致,气虚则卫阳不固,营卫失调,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体虚易感妇女在妊娠期服用一些益气固表中药,可以达到预防效果。处方:1.玉屏风散: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共研末,每日2次,每次9克,开水送服。2.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二、妊娠伴风寒感冒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处方:桂枝9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三、妊娠伴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苔薄白或稍黄,脉浮数。可服用银翘解毒冲剂。
四、妊娠伴中暑湿证夏季感冒往往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口渴,心烦,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每日3次,每次1支。
五、先兆流产妊娠如有阴道出血,下腹痛,往往是冲任不固不得摄血养胎的缘故,可用:川芎6克,阿胶6克,甘草6克,艾叶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水煎去渣,入阿胶溶化,温服。
六、妊娠呕吐脾胃虚弱型有恶心呕吐,厌闻食气,尤其厌闻油腥气,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肝胃不和型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可用茶叶6克,半夏3克,甘草3克,桂枝3克,党参6克,陈皮4克,竹茹4克,乌梅3克,大枣4枚,水煎服;妊娠剧吐应口服生脉饮。
七、妊娠期腹泻腹泻每天5~6次,缠绵不愈,四肢酸软,不思饮食者应服用参苓白术散。
八、妊娠伴咳嗽外感咳嗽,处方:天冬9克,茯苓9克,桑白皮6克,桔梗6克,紫苏3克,麻黄3克,浙贝母3克,人参1克,水煎服。若为阴虚干咳,宜服用枇杷膏。
九、妊娠期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可服归脾丸,每日3次,每次8克。或烊化服阿胶,每日2次,每次9克。
十、妊娠期缺钙因为孕期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钙的需求量剧增,治疗可口服龙牡壮骨冲剂。
十一、妊娠高血压孕期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为妊娠期高血压。处方:黄芩6克,钩藤12克,桑寄生12克,菊花6克,水煎服。
上述是从中医药角度总结的妊娠期合理用药方法,对孕妇病症具有良好的指导预防和治疗作用。, http://www.100md.com(王长柏)
一、体虚感冒体虚妇女在孕期经常感冒,中医认为虚人易感冒者乃气虚所致,气虚则卫阳不固,营卫失调,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体虚易感妇女在妊娠期服用一些益气固表中药,可以达到预防效果。处方:1.玉屏风散: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共研末,每日2次,每次9克,开水送服。2.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二、妊娠伴风寒感冒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处方:桂枝9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三、妊娠伴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苔薄白或稍黄,脉浮数。可服用银翘解毒冲剂。
四、妊娠伴中暑湿证夏季感冒往往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口渴,心烦,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每日3次,每次1支。
五、先兆流产妊娠如有阴道出血,下腹痛,往往是冲任不固不得摄血养胎的缘故,可用:川芎6克,阿胶6克,甘草6克,艾叶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水煎去渣,入阿胶溶化,温服。
六、妊娠呕吐脾胃虚弱型有恶心呕吐,厌闻食气,尤其厌闻油腥气,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肝胃不和型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可用茶叶6克,半夏3克,甘草3克,桂枝3克,党参6克,陈皮4克,竹茹4克,乌梅3克,大枣4枚,水煎服;妊娠剧吐应口服生脉饮。
七、妊娠期腹泻腹泻每天5~6次,缠绵不愈,四肢酸软,不思饮食者应服用参苓白术散。
八、妊娠伴咳嗽外感咳嗽,处方:天冬9克,茯苓9克,桑白皮6克,桔梗6克,紫苏3克,麻黄3克,浙贝母3克,人参1克,水煎服。若为阴虚干咳,宜服用枇杷膏。
九、妊娠期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可服归脾丸,每日3次,每次8克。或烊化服阿胶,每日2次,每次9克。
十、妊娠期缺钙因为孕期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钙的需求量剧增,治疗可口服龙牡壮骨冲剂。
十一、妊娠高血压孕期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为妊娠期高血压。处方:黄芩6克,钩藤12克,桑寄生12克,菊花6克,水煎服。
上述是从中医药角度总结的妊娠期合理用药方法,对孕妇病症具有良好的指导预防和治疗作用。, http://www.100md.com(王长柏)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