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编号:156998
李东垣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18日 神农网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李杲出身于一个富豪家族。他的父辈好读书,招待宾客,常有名士拜访他家,他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聪明好学,异于群童,长大后为人忠厚,品行端庄,尊长爱幼,虽有万贯家资,却很少外出交游,从不涉足声色游乐场所。一些富家子弟对他的高尚品格颇为嫉妒,事先设下圈套,请李杲赴宴,席间使妓女轻浮亲昵地挑逗他,李杲为之大怒,痛斥妓女并把被其拉过的外衣当场脱下烧掉,愤然离去。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为探讨学问,他在自家宅院的空地上建起书院,专门邀请和接待来访的儒士,其中有生活拮据者,他均予以周济。在金章宗泰和年间,李杲20多岁时,他家乡一带闹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他慷慨解囊,设粥赈灾,使好多百姓免于非命。
, http://www.100md.com
    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因李杲家资“富厚”,回乡后并未作专职医生,人们也不敢叫他李医生。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一个富豪阔公子的社会地位要比一个专职医生的社会地位高得多。上流社会的人虽知李杲深通医理,但碍于其家境富有且性情清高,没有危重之疾不敢轻易求其诊治。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据《元史》记载,北京(今河北大名)人王善甫,是当时的京兆酒官,病患小便不利,眼球突出,腹胀如鼓,膝上肿硬“欲裂”,饮食不下,诸医用茯苓、泽泻、琥珀、灯心草、通草、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等甘淡渗利之药均不获效。李杲诊后说,此人病已深重。《内经》说:“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现用渗利之药而病情反加剧,是因为气化不利。王冰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都是阳药,是有阳而无阴,想让其气化能达到目的吗?次日予以群阴之剂,一剂则病愈。还有,李杲的老师冯叔献之姪冯栎15岁时患外感,目赤、烦渴、脉疾。请一医生诊治,认为是阳明腑实证,拟以承气汤攻其里热。正是煎药时李杲赶到,冯对他说了病情,李杲切脉后大惊说,险些误治致死。《内经》说:“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现在患者的脉每息八九至,是热极之象。但《会要大论》说:“病有脉从而病反者”,此患正是如此。其脉虽数但按之无力。是阳证转阴而寒极生热之危象。如服承气,必死无疑。于是急令取附子、干姜之类,取热因热用之反治法。药还没煎好,息者已爪甲变青,四肢逆冷,寒象毕露。药煎好后,令其一次服下,则汗出而愈。此外,裴择之妻患病发热恶寒,经闭数年,喘促咳嗽,诸医生均用蛤蚧、桂附之类温热药治疗,李杲见之说,这样不对。虽病证似阴,但其病机乃阳气怫郁不能外达所致,用温热剂治疗无非火上加油,如果治以清热凉血之剂,则可使其经行。按李杲的意见予以治疗,果然药后经行。
, 百拇医药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临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终于研制出普济消毒饮一方,用于病人,屡验屡效。为救治更多病人,李杲不图利,不留名,他命人把药方刻于木板立在人多醒目的地方。凡照此方治疗的病人无不获效,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元兵南下,围困京都近半月,解围后,民众因劳倦、饮食不节、惊恐等致疫证流行,城内病者甚众,但很多医生未得明辨,使死者日以万计。李杲目睹此惨状,感触极深。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李杲颇为自己的医术后继无人而担忧。他与友人周德文说,我老人,想把医术传给后人,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怎么办呢?周德文说,罗天益性情纯朴宽厚,认为自己医术尚不精,很想拜师深造,你若收徒,此人为最佳人选。过些天,周经李杲同意把罗天益带来拜见李杲。一见面李便问罗,你学医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传医道?罗回答,为传医道。于是,李杲欣然收其为徒,学习期间,其日用饮食皆由李杲负责。罗从李学医三年,从无倦意。为奖励其学习刻苦,有一天李把罗叫到身边说,我知你家境不宽裕,担心你会因之动摇半途而废。但你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实为可贵。今送你白银二十两,你把这些钱交给妻子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吧。罗一再推辞,拒而不受。李说,再多的钱我都不在意,何况这么一点点呢?你不要再推辞了。由此不难看出李罗的师生之情及李对罗所寄的厚望。临终前李把罗叫到身边,把一生所写的书稿整理分类放在桌上,郑重地说,这些书稿交给你,并不是为了李杲,也不是为了罗天益,而是为后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要推广传播下去。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伟大医学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公元1251年农历2月25日,李杲在自己的出生地真定与世长辞。
, 百拇医药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