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之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一)损其偏盛
主要是说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但是,《素问》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二)补其偏衰
这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肾阴亏,则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最终导致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属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应当指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阳"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此外,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故见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摘自:中国神农网), 百拇医药
(一)损其偏盛
主要是说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但是,《素问》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二)补其偏衰
这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肾阴亏,则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最终导致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属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应当指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阳"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此外,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故见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摘自:中国神农网),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中医百科 >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