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有了新疗法
本报讯 由于体外循环双重滤膜血液滤过(ER)可迅速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脑缺血、保持半影区,故有人提倡将此法作为急性脑梗塞的新治疗法。日本国立循环病中心谷川泰弘探讨了其临床价值。
根据弥散MRI显示的病灶分布、临床症状、或者灌注MRI所见,研究者对7例推测有梗塞高危区域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男患者(颈内动脉闭塞2例、颈内动脉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年龄46~74岁),共进行9次ER。
ER前后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重均无变化,LDL、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明显下降,在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中,仅血浆黏度明显下降。
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的4例中,主干动脉完全闭塞的2例可见血流增加,但主干动脉狭窄的2例则未见到。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体层扫描(SPECT)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的3例中,1例明显改善,其他2例无法判定有无显著变化。呈右侧偏瘫、失语症的左颈内动脉闭塞病例,ER后最大的血流增至10ml/100g/min,病程第10天颈内动脉获再通。(日本《医学论坛报》2001,2 ∶14)
由此可见,ER可迅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主干闭塞动脉的血流。从先驱性研究看,由于存在血管再通病例,研究者认为,不仅单靠血流增加来恢复半影区,还有降低纤维蛋白原作用使病程好转的可能性。
目前,急性脑梗塞患者受惠于溶栓疗法的人数有限,凡闭塞血管再通困难的病例可用血液滤过方法,这是并不降低运输氧气能力的新疗法。
(洪奇) , 百拇医药
根据弥散MRI显示的病灶分布、临床症状、或者灌注MRI所见,研究者对7例推测有梗塞高危区域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男患者(颈内动脉闭塞2例、颈内动脉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年龄46~74岁),共进行9次ER。
ER前后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重均无变化,LDL、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明显下降,在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中,仅血浆黏度明显下降。
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的4例中,主干动脉完全闭塞的2例可见血流增加,但主干动脉狭窄的2例则未见到。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体层扫描(SPECT)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的3例中,1例明显改善,其他2例无法判定有无显著变化。呈右侧偏瘫、失语症的左颈内动脉闭塞病例,ER后最大的血流增至10ml/100g/min,病程第10天颈内动脉获再通。(日本《医学论坛报》2001,2 ∶14)
由此可见,ER可迅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主干闭塞动脉的血流。从先驱性研究看,由于存在血管再通病例,研究者认为,不仅单靠血流增加来恢复半影区,还有降低纤维蛋白原作用使病程好转的可能性。
目前,急性脑梗塞患者受惠于溶栓疗法的人数有限,凡闭塞血管再通困难的病例可用血液滤过方法,这是并不降低运输氧气能力的新疗法。
(洪奇)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