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基因治疗
本报讯 William 等用CD40配体基因治疗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疗效显著。(Blood 2000, 96 ∶2917)
体外研究表明,激活的T细胞可通过CD40配体(CD154)的介导诱导CLL的B细胞成为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引起自身T细胞免疫反应,导致CLL特异的杀伤T细胞产生。William探讨了一次性输入用腺病毒载体转导的自身CLL细胞后病人的免疫学和临床疗效。
共有11例病人入选,根据修订RAI标准所有病人均为进行性中危和高危CLL,一般状况为0~2级,估计寿命超过3个月,肾、肝、肺功能正常,且均有抗AD5腺病毒抗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高滴度的复制缺陷腺病毒载体( AD-CD154)感染24小时后洗涤冻存,治疗当天解冻,静脉输入。病人共分四组,预试验组和I组共5例,接受约3×108个细胞,II组3例接受为1×109个细胞,III组3例接受3×109个的转导细胞。预试验组2例仅< 8%的白血病细胞表达,而I、II、III组49%±11%的CLL细胞表达CD154转基因。不仅表达CD154转基因的细胞,而且不表达CD154转基因的旁观白血病细胞也高表达了一些新的免疫辅助分子如CD80、CD86、CD54、CD95。I~III组病人治疗后血浆中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升高,T细胞绝对数也升高,一般超过4000~5000/μl,平均升高240%以上,且维持几周。自身Elispot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证明,升高的T细胞是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
从临床看,I~III组病人的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了30%~87%,1~4周持续降低49%~66%,而且治疗后3个月以上,血淋巴细胞数无进行性升高。治疗1~4周后淋巴结缩小33%~90%,持续3个月以上。治疗中未观察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剂量限制性毒性的发生。由于预试验组旁观白血病细胞无表型改变,揭示输入细胞可能需要一定的阈值才有治疗作用,而表型改变及细胞因子升高峰值与输入细胞数无相关性,而与绝对T细胞数相关。故研究者认为,治疗后CD4+T细胞水平对免疫和临床反应有明显影响;并提出多次输入可能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T细胞升高反应,而治疗前的T细胞数可能对早期疗效有影响。
总之,这次尝试可能为CLL病人提供一种崭新且有效的基因治疗途径。
(陈松鹤) , http://www.100md.com
体外研究表明,激活的T细胞可通过CD40配体(CD154)的介导诱导CLL的B细胞成为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引起自身T细胞免疫反应,导致CLL特异的杀伤T细胞产生。William探讨了一次性输入用腺病毒载体转导的自身CLL细胞后病人的免疫学和临床疗效。
共有11例病人入选,根据修订RAI标准所有病人均为进行性中危和高危CLL,一般状况为0~2级,估计寿命超过3个月,肾、肝、肺功能正常,且均有抗AD5腺病毒抗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高滴度的复制缺陷腺病毒载体( AD-CD154)感染24小时后洗涤冻存,治疗当天解冻,静脉输入。病人共分四组,预试验组和I组共5例,接受约3×108个细胞,II组3例接受为1×109个细胞,III组3例接受3×109个的转导细胞。预试验组2例仅< 8%的白血病细胞表达,而I、II、III组49%±11%的CLL细胞表达CD154转基因。不仅表达CD154转基因的细胞,而且不表达CD154转基因的旁观白血病细胞也高表达了一些新的免疫辅助分子如CD80、CD86、CD54、CD95。I~III组病人治疗后血浆中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升高,T细胞绝对数也升高,一般超过4000~5000/μl,平均升高240%以上,且维持几周。自身Elispot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证明,升高的T细胞是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
从临床看,I~III组病人的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了30%~87%,1~4周持续降低49%~66%,而且治疗后3个月以上,血淋巴细胞数无进行性升高。治疗1~4周后淋巴结缩小33%~90%,持续3个月以上。治疗中未观察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剂量限制性毒性的发生。由于预试验组旁观白血病细胞无表型改变,揭示输入细胞可能需要一定的阈值才有治疗作用,而表型改变及细胞因子升高峰值与输入细胞数无相关性,而与绝对T细胞数相关。故研究者认为,治疗后CD4+T细胞水平对免疫和临床反应有明显影响;并提出多次输入可能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T细胞升高反应,而治疗前的T细胞数可能对早期疗效有影响。
总之,这次尝试可能为CLL病人提供一种崭新且有效的基因治疗途径。
(陈松鹤)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