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研究术前用抗血小板药、术中用抗凝剂等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本报讯 美国Iowa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回顾分析显示,美国各州外科医师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步骤、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术前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肝素抗凝、采用补片行动脉成形术可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
该研究随机抽查了美国10个州10030例病人,共10561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年龄在39~95岁,其中4.9%的病人小于65岁、19%的病人80岁以上。研究者对比分析了各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指征、手术步骤、治疗效果的差异。
手术指征分四类: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手术方法分三类: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再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并发症分为术后脑卒中、脑卒中相关死亡,及非脑卒中相关死亡。
结果显示,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联合事件(术后30天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为5.2%,其中死亡率为1.5%,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7%。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病人的联合事件发生率脑卒中组为7.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组为7.4%;非特异性症状组为5.3%;无症状组为3.7%。有症状者脑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7.5%,此与北美有症状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的6.5%相近,但各州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组联合事件发生率差异大,从4.1%到7.7%,其中无症状组病人为2.3%~6.7%。再次颈动脉内膜剥脱组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冠状动脉搭桥术组病人,30天联合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17.4%。各州在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56%~70%)和用补片行动脉成形术(11%~49%)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分析(对手术指征校正后)显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应用肝素、采用补片行动脉成形术可显著降低联合事件发生率。(J Vasc Surg 2001,33 ∶227)
根据以上结果,研究者认为各州的差异表明,外科医师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选择、方案制定、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待改进。 而术前给抗血小板药、术中用肝素抗凝及颈动脉内膜剥脱部位行补片血管成形术应成为治疗常规。
罗小云, http://www.100md.com
该研究随机抽查了美国10个州10030例病人,共10561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年龄在39~95岁,其中4.9%的病人小于65岁、19%的病人80岁以上。研究者对比分析了各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指征、手术步骤、治疗效果的差异。
手术指征分四类: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手术方法分三类: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再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并发症分为术后脑卒中、脑卒中相关死亡,及非脑卒中相关死亡。
结果显示,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联合事件(术后30天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为5.2%,其中死亡率为1.5%,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7%。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病人的联合事件发生率脑卒中组为7.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组为7.4%;非特异性症状组为5.3%;无症状组为3.7%。有症状者脑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为7.5%,此与北美有症状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的6.5%相近,但各州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组联合事件发生率差异大,从4.1%到7.7%,其中无症状组病人为2.3%~6.7%。再次颈动脉内膜剥脱组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冠状动脉搭桥术组病人,30天联合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17.4%。各州在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56%~70%)和用补片行动脉成形术(11%~49%)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分析(对手术指征校正后)显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术中应用肝素、采用补片行动脉成形术可显著降低联合事件发生率。(J Vasc Surg 2001,33 ∶227)
根据以上结果,研究者认为各州的差异表明,外科医师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选择、方案制定、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待改进。 而术前给抗血小板药、术中用肝素抗凝及颈动脉内膜剥脱部位行补片血管成形术应成为治疗常规。
罗小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