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分类新闻 > 外科 > 心血管外科
编号:159070
246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结果分析——疗效与支架内漏、移位、扭曲等因素有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21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本报讯 欧洲腔内支架移植物治疗腹主动脉瘤协作组对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动脉瘤破裂、改行手术和死亡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支架人工血管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瘤存在远期疗效不佳的危险,对该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有可能改善以后的治疗效果。(J Vasc Surg 2000,32 ∶739)

    从1996年到2000年3月,欧洲16个国家的88个医疗中心共纳入2464例病人,男性2267例,女性197例。平均年龄70.5岁(37岁~93岁)。其中652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320例不适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或全麻。多数医疗中心并用增强CT扫描和动脉造影等作为术前评估检查。瘤体最大横径平均为56.5 mm (18 mm~150 mm),瘤颈平均直径为 22.45 mm (11 mm~35mm),瘤颈平均长度27.7 mm(5mm~110mm )。35%的病人合并髂总动脉瘤。92%(2261例)病人采用分叉状支架人工血管。随访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及增强CT检查判断疗效。分别在术后1、3、6、12、18个月进行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平均随访(12.2±12.3)个月。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动脉瘤破裂、改行手术和所有原因死亡的累积率。通过回归分析确定破裂和改行手术的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2464病人中支架人工血管放置成功率为97.6%。术后30天内动脉瘤破裂1例,急症手术治疗无效死亡。34例(1.3%)改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第1个月内79例死亡,因此,30天死亡率为3.2%。支架术后1 ~ 48个月中有13例动脉瘤破裂。共有41例支架放置后又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发生率约为2.1%。其发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术后第1年为1%,第2年为3.7%)。随访期间共136例患者死亡。

    研究结果表明,瘤体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近侧1型内漏、中央3型内漏、支架血管移位及术后支架血管扭曲。需改行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近侧1型内漏、中央3型内漏、2型内漏、支架血管移位、扭曲以及远侧1型内漏。

    研究者特别强调,瘤体破裂危险因素分析证实了近侧内漏的重要性以及再次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关于2型内漏的处理意见始终不一,该研究中2型内漏与破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有类型的内漏均是外科手术的主要指征,其他方法无法纠正的近侧内漏则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无论内漏是否存在,瘤体持续扩大者需改为手术治疗。外科治疗的另一适应证是支架移位,它也是近侧内漏形成的重要原因。

    杨宝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