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亟需重视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
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脱节已成为阻碍临床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专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磊石教授指出,在医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早已进入了分子水平,但临床工作却还停留在细胞水平的状况较为普遍。他呼吁,为推动我国临床医学发展,造就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工作已刻不容缓。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黎磊石院士(以下简称黎)。
问:为什么需要临床医学科学家?
黎:生命科学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预计在21世纪会有重大突破。人们迫切期望它将给临床医学带来美好的前景。遗憾的是过去这20年来生命基础科学的进展似乎并未带来想象中的临床好效果。1997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介绍了1973年至1995年美国肿瘤病死率的变化。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病死率由1973年的21%上升到1995年的26%;65岁以上的病死率也由1974年的16%上升到1995年的23%。但在这20年中,美国的肿瘤基础研究在肿瘤免疫、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及各种导向药物的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正是基础与临床的脱节,没有及时使这些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临床,造福病人。基础研究早已进入了分子基因水平,但临床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细胞甚至组织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最根本的是培养更多的训练有素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问:临床医学科学家该如何定位、其作用何在?
黎:临床医学科学家是指既熟知临床工作、又精通基础研究的临床研究人员。他们首先是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广博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经验,同时在基础科学方面又经过严格训练,掌握现代医学及基础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临床医学科学家之所以首先是临床医师,是因为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感触到的问题及提出研究设想的能力是基础研究者远不能及的。临床医学科学家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不能设想,如果没有临床医学科学家,谁能提出肿瘤治疗中多药耐药性这样重要的问题,并使其成为当今基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如果没有临床医学科学家对成人多囊肾临床遗传特性的认识,基础科学家要从人类基因的海洋里打捞出多囊肾基因又谈何容易;那些被基础科学家克隆出来的基因,其中许多正在等待着临床医学科学家去阐释他们与疾病的联系。临床医学科学家能够从观察临床现象中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并将它带进实验室,然后再将实验室基础研究得到的新观念、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并付诸实施。临床医学科学家特殊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与基础科学家、制药和生物工程学人员交流与合作,同时他们又熟悉临床,与临床医师有着共同的语言。这使他们能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汲取知识、发现问题、激发创意,并及时将实验研究得到的最新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推广。如果没有临床医学科学家,基础与临床研究之间的桥梁就不会畅通,甚至会坍塌,其结果是阻碍临床医学的发展。
问:为什么您认为在我国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工作迫在眉睫?
黎: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临床医学科学家和基础科学家共同肩负着如何使基础科学的成就迅速引入到临床医疗并加以拓展的任务。毕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专家们往往对临床十分陌生,研究中事倍功半的例子比比皆是。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在动物实验中的疗效令人十分满意,而在临床中功亏一篑就是明显的例子。目前,在我国几乎拿不出符合科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资料。临床用药治疗方案几乎都是转抄国外的资料。我国的病例资源丰富,但经典的治疗方案很少是由我们提出并验证的。当人们翻阅各种资料查找信息时,不会不感受到其中中国人的姓名太少。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刘士豪、朱宪彝教授首倡的“肾性骨病”,让国际上了解到中国仍有杰出的临床医学科学家。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药费用使用不当、医疗质量不高及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等问题,都与缺少临床医学科学家及良好的临床医学研究氛围密切相关。
此外,目前我国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措施上的欠缺。突出地表现为临床医学科学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多数的科研基金都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在申请科研基金时,临床医学科学家普遍竞争不过基础研究人员,往往只能放弃自己的设想,或是转向更易获得资助的细胞功能和基因研究等领域。今天的临床医学研究直接关系到明天人类医学的进展,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要推动临床医学发展,最根本的是培养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
闁诲海鏁婚崑濠囧窗閺囩喓鈹嶅┑鐘叉搐濡﹢鏌涢妷銏℃珖鐟滃府鎷�
闂備胶枪缁绘鈻嶉弴銏犳瀬闁绘劗鍎ら崕宀勬煟閹伴潧澧い搴嫹
闂佽崵濮村ú銈団偓姘煎灦椤㈡瑩骞嬮敃鈧粈鍕煟濡绲荤紓宥忔嫹
闂備胶鎳撻崥瀣垝鎼淬劌纾奸柕濞炬櫅閸楁娊鏌℃径瀣劸婵☆垽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