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概述
编号:161046
医者“十戒”(《兰丛十戒》)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45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业医者道德修养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对为医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的长河流过了千余年,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有一位至今尚未被人们所广为认识的医家吴楚,于诊病之余撰《兰丛十戒》,并于“闲中一一拈出,榜之卧侧,以便朝夕警戒”。其所论之“十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为医者临证时易犯的错误,字字切中为医者之弊,从另一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大医“精”、“诚”的内涵,读来发人深省。在医患纠纷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医患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要使医患关系趋于融洽,仅仅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从医师这一方面来讲,要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能静下心来,时时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像这位吴楚先生一样,时时事事以病人为念,戒去种种为医者易犯的陋习,才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根本所在。

    一、戒贪吝。吴楚认为贪吝一心,与古往圣贤之救世之心全然相反。如果为医者将医术作为发财致富的凭借,临证时就不会把病人的性命放在首要位置,其临床疗效可想而知。
, http://www.100md.com
    二、戒粗疏。吴楚认为人生他事犹或可率意为之,唯独医之一事,必须细心考究,临证倍加战兢,然后才能审脉辨证,用药无讹。他评击某些为医者,诊脉时如拈子着棋称,指一落便起。人众则如走马看花,一览而过,不究病原,厌人琐告。口干便云是火,发热即谓有风,便闭即攻,泄泻即涩,胀满即宽胸,喘嗽即降气等等,至一剂之误,十剂难回。一时之失,百法难挽。实为医者之一戒也。

    三、戒偏执。医人用药,最忌偏执。吴楚认为偏执总由学不圆通,或泥某书之一字一句而不知曲畅旁通;或守一成之方而不知揆时度势;或因一时之偶效而终身守之不移;或因一味之偶乖而终身置之不用;或牢记从入之师说而一切名言俱置罔闻;或坚持一定之方法而百种病状一例施行。又或偏于学东垣而执定升补;或偏于学丹溪而执定清降;或偏于学仲景而执定峻重;或偏于学守真而执定苦寒。偏则不全,执则不化,胶柱鼓瑟,误事必多。此又为医之一戒也。

    四、戒势利。吴楚认为人生有贫富之殊,贵贱之别,但至于性命则一也。他告诫自己不要成为遇富贵之人则曲尽详慎之态,使主顾感其慎重之意,以达到“取利必多”的目的,而遇贪贱之人则轻忽之,或此告而回答他人;或屡问而视向他处;或无资而吝解药囊;或哀求而凶言唐突,使抱病而来者,反增病而去,吴楚痛斥此乃“势利之徒,存心最毒”,不可不戒。
, 百拇医药
    五、戒妒嫉。吴楚以为,同行相妒,乃人品至下者。为医者当见理明而用药当,则宜称之颂之,见理未明而用药鲜当,则宜辨之,恐其道之误伤人。切忌恐人之道高于己而利不专于己,见他人用药,必加诽议,谓某药不宜,某药有损,将既奏之功转败,则造孽至深,为医者岂可不戒!

    六、戒托名王道。古人用药,无论轻剂峻剂,总以君臣佐使配合,得宜者为王道。若矜奇走险,于药性相反而相为用以奏奇功,如甘草、甘遂同行之类,乃为霸道。有人不知王道二字之解,但以药性和平。轻微无力者推为王道。此所谓的“王道”,医人可不担心,病家也无所疑畏,旁人亦无可指责,但却是病人之“鬼道”,为医者实当“痛戒”!

    七、戒选药误病。吴楚认为医者视病,如明镜之鉴形,宜随病施治、随证用药,药之和平者可用,药之峻烈者亦可用,总期于中病而止,而切忌认证不真,又因缪氏《经疏》述药性之过劣,遂不待见病用药,先选药以待病,不遵古法,不按古方,惟恐药性与症不对,会致服之不安,招人訾责,遂将气味厚重者尽同毒草,一概删除不用。如六味丸,补阴药,却动云地黄滞膈不可用;补中益气汤,气虚下陷之要药也,却动云参芪助火不可用。即至四物汤,又云当归辛温不可用,惟选极轻淡清降之百合,二冬、二母、扁豆等。初莫不谓和平无害,而不知其大害存矣,终至养瘿为患,使病轻者重,重者死,此不杀之杀深于杀也,戒之,戒之!
, 百拇医药
    八、戒恣用寒凉。吴楚认为甘温之药,如行春夏之令,生长万物者也;寒凉之药,如行秋冬之令,肃杀万物者也。故医者不可恣用寒凉以耗人气血,即有大实大热,当用苦寒,亦惟中病而已,不可过剂。病去后则须以甘温培补。并分析为医者恣用寒凉原因有三:其一为误信六气火居其二之说,而不得其解;其二为认证不真。凡虚人偏觉火炎,内真寒者外偏显假热,不能审其火之为虚、热之为假,但就外貌治之,故信手用清,似对证而实与证相反。其三为用清不见破绽。因为用温补药一旦不当,其弊立见,而寒凉药投之不当,不会很快出现反应,乃至出现反应,已不可救。如此死者,死于药也,伤在他人,而孽在医者,这让吴楚时刻懔懔,倍加痛戒。

    九、戒趋时希利。吴楚主张为医者临证应有自我的见解,不可以名利为图而趋附时流,逢迎俗见。

    十、戒自满。医生以救人一命为己任,但救人一命的学问,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因为治一人即活一人而自满,不再仔细研究其机理,那么虽然得手于今,谁能保证不会失手于后?吴楚认为医者应愈得手愈读书,愈细心研索,兢兢乎以人命生死相关为念,才无愧于为医者的称号。
, http://www.100md.com
    《兰丛十戒》因撰之者无名而湮没尘世久矣,今将其大意书于此,愿有之者戒之,无之者加勉。吴楚先生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另,今人何绍奇老师有感于吴楚先生之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特为其作一小传,并附于后。

    吴天士,名楚,号畹庵,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新安名医吴春岩孙,吴昆的侄孙。他极富才华,但每试皆北,久困场屋,大约中年以后始正式以医为业,著《医验录》初集、二集传世。

    他没有拜师学医,而是在“正业(举子业)之暇”,读他祖父和叔祖的遗著,更息心静气地研习《内经·素问》,旁及各家论著,临证又极为认真,所以治验颇多。细读他的医案,大多经当时“名医”误治,以至于危殆者,他力辟俗议,独挽狂澜,终于转危为安。其记录真实而生动,彼何以错误,己如何纠救,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与西昌喻嘉言、新安孙一奎、程杏轩风格相近。吴楚在学术上也有不少新观点,近人李济仁先生《新安医籍考》说吴楚提出脾胃分治的观点比叶天士还早二、三十年。可怪的是此人却无籍籍名,即使康熙年间他的《医验录》刻本问世以后,也不大为人所知。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安医籍丛刊》余瀛鳌先生所写的总序中,点了新安医家一大堆名字,也没有提及他,诚为憾事。

    其实,像吴楚这样很有才华,很有水平的医生,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被冷落,恐怕历代都是有的。好在有他的著作在,有好东西,总会有识货的人的。, 百拇医药(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