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61217
“换心人之父”夏求明教授专访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3日 新华社
    在肃静的办公室里,夏求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正挂着点滴瓶。操办杨玉民的“10岁生日”和全国第二届器官移植研讨会,累得这位76岁的老人几天来持续高烧。

    10年前,正是他主刀亲手将杨玉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创造了我国心脏移植史上的奇迹,因此被人们誉为“换心人之父”。

    “这个称号我可不敢当,医务工作者的本分就是为病人服务,不应该自视过高。在那个特殊时期,我们带头‘吃了螃蟹’,拿了国家大奖。这算不上我个人的功劳。”一开始,夏教授就极力摘下头顶的光环。

    “器官移植是在传统治疗手段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治疗方法。心脏移植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只是能够延长人类生命的姑息性治疗,它的代价太大。”

    夏教授认为,心脏移植后的人还是病人,不能称为健康人。虽然他们的寿命增加了、生存质量提高了,但仍需长期服用抗排斥反应药物,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

    “随着医学发展,心、肾等大器官移植在技巧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心脏移植作为外科手术,切开、止血、缝合等真正的手术时间只需几十分钟。”

    夏教授强调,决不能轻信个别医生的自我标榜,心脏移植的成功并非主刀医生的技术如何如何好,它是多学科高精技术的集体结晶,离开医院,再高明的医生也是白费。

    也许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博士的头衔赋予了他严谨,更可能是50年的临床研究增加了他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夏教授对器官移植的前途充满希望,也充满忧虑:“供体短缺、排斥反应、合并症等难题解决后,器官移植才能真正呈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最后,夏教授指出:“专家们正在进行积极探索,你们媒体也应该多做宣传,让人们对器官移植的意义多一些了解和认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