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精神内科 > 精神疾病常识
编号:161516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4日 心灵小木屋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精神疾病是如何得的?

     类对精神疾病病因的探讨,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程。从最原始的朴素的解说,到现代对染色体的追踪、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尽管人类还不能完全揭开精神疾病的奥秘,许多认识也许还在真理的边缘徘徊,但是引发精神疾病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地被发现、被证实、被肯定。应该说,人类最终认识精神疾病的曙光,已开始在精神医学这个领域里有所显露。

    当代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已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对于疾病的原因不仅要考虑到生物因素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心理、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作用。精神疾病更是如此。在这几种作用因素中,生物因素是最基本的,它包括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心理因素是在生物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但生物因素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积累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动机系统、行为习惯、早期经验、人格类型等。至于社会文化因素则建立在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它包括经济状况、物质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差别、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当然,它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因素,并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生物因素。
, 百拇医药
    遗传因素

    根据临床资料,遗传因素在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的发病中都起着作用。拿发病率最高、后果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为例,虽然还不十分清楚该病的病因,但是根据现有的研究,可以肯定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病人家族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一般居民为高,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同病率也愈高。调查还发现,病人的亲属患病率较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要高6倍之多;而一级亲属(指父母、同胞、子女)患病率比一般居民要高10-15倍;当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其子女的预期发病率比一般居民高80-100倍。

    孪生子的研究也说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遗传因素。在单卵孪生子和双卵孪生子的对照观察中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是61%-70%,而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只有10%-13%。
, 百拇医药
    为了弄清到底是遗传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作用,有人曾对寄养子的发病情况做过对照研究,即把精神分裂症病人生的子女立即与患病的父母分开,寄养到健康人的家庭或托儿机构中去。结果发现,病人所生的子女即使寄养,将来患病的机会依然较正常的对照组要高很多。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如某个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置、易位,可以引起精神发育迟滞(即呆傻)。其中,先天愚型就是因第21对染色体畸变而造成的。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基因的异常还可造成体内某种酶的缺乏,使某种代谢中间产物在身体里大量堆积,损害大脑而出现精神发育迟滞,苯丙酮酸尿症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素质因素

    素质因素,是指一个人内在的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 百拇医药     躯体素质包括体型、营养状况、健康水平、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损伤的恢复或代偿能力、对体力消耗的耐受能力等。它受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代谢类型、免疫系统功能等的影响,也与后天的生活经历有关。这就是说,以往生活中的环境卫生、营养保障、体育锻炼等对增强或削弱躯体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型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曾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有人发现,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躁狂抑郁症多见于肥胖型(并非均如此--作者注)。但正如以上所述,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营养和训练,体型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素质是由个体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社会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脑,但大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却不尽相同。从组织结构上看,个体之间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息容纳量及不同的分析综合能力。其表现为,有的人精明能干,有的则迟钝笨拙。另外,每个人脑中的神经介质和酶的含量、生成与转化的速度也不一样,形成了每个人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稳定性,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感受与耐受能力的不同,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情绪与动作的反应与调节有了不同的强度和速度。其表现为,有人脾气急躁、动作麻利,有人则沉着稳重、遇事不慌。这样,就从先天上构成了每个人精神活动的不同动力特征(即不同的气质)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在以上先天因素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后天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学得了许多他人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欲望满足途径等,使每个人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活动具有比较固定的反应形式,即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其表现为,有人乐观开朗、襟怀坦荡,有人则敏感多疑、懦弱孤僻。可以说,性格是在每个人不同气质的背景上,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包括奖励与惩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渐塑造而成的。

    心理素质,即气质和在其背景下形成的性格,它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如过分敏感与脆弱,在外界致病因素的冲击下就易于出现精神上的障碍。而坚强稳定的性格即使在同样的冲击下,也会有较高的耐受能力,不至于造成精神崩溃。

    理化、生物性因素

    大脑是一个十分娇嫩的组织器官,感染、中毒、外伤及各种病变都会导致其功能障碍而影响到精神活动。各种躯体疾病及营养缺乏,只要能招致脑缺氧、脑血流减少、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毒性产物蓄积的,也会引起大脑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精神症状。
, 百拇医药
    麻醉毒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鸦片、海洛因、可卡因等依赖性的形成,固然明显与这些精神活性物质的成瘾特性有关,个体因素、社会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精神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的发生与胚胎时期起子宫内外环境中的生物性致病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孕妇躯体疾病、营养不良、酗酒、吸食麻醉毒品、放射线损伤、缺氧等。此外,早产、新生儿窒息、婴儿时期的颅外损伤、营养缺乏、脑炎、传染病、中毒等也是造成这些精神疾病的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

    突然发生的强烈精神刺激,如自然灾害、战争、车祸、重病伤残、破产、事业失败、被侮辱等个人生活的重大不幸,以及持续存在的家庭不和、同事关系紧张、职业选择不满、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等都可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从而造成精神疾病。
, 百拇医药
    环境污染、交通混乱、居住拥挤、噪声干扰、社会巨大变动等,使人们长期处于烦闷、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之中,可成为导致心身疾病、神经症等的因素之一。

    此外,社会风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也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精神疾病,在病种、症状、内容、发病等方面均不尽相同。比如,在文化水准偏低的地区,癔症及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疾病则较为常见。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地域,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精神疾病表现,如因害怕外生殖器缩进身体而丧命,表现得极端紧张恐惧的"恐缩症"则多发于我国广东、海南一带。

    至于社会心理因素为什么会导致精神失常,目前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也同生物性因素一样,可以打破整个机体的平衡状态,包括使机体的代谢紊乱,引起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免疫系统发生变化,以及改变大脑的功能状态,从而产生精神疾病。

    机体的功能状态
, 百拇医药
    这是指精神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与前面提到的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有不同的含义。虽然它不是发病的原因,却往往成为精神疾病的先导。例如,在饥饿、过度疲劳、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状态下,身体功能被削弱了,从而为生物及社会心理等致病因素创造了条件。

    此外,性别和年龄与精神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譬如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产褥期,由于性腺内分泌功能及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常可出现情绪不稳、冲动、抑郁等症状。儿童期由于大脑发育的不成熟、缺乏控制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容易出现情感和行为的障碍。青春期性腺的发育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情感容易激动,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易发生神经症的症状,而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也好发于此年龄段。更年期性腺功能开始减退,自主神经系统也不稳定,导致情感脆弱、易激动且敏感多疑,当生活中不顺利之时,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老年期身体的衰老、机体各种功能的减退、代偿功能的削弱,容易罹患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及其他脑退行性疾病所造成的精神障碍。

    , 百拇医药(王小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