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
http://www.100md.com
神农网
【药 名】:小蒜
【拼 音】:XIAOSUA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小蒜的鳞茎。
【功 效】:温中,下气,消谷,杀虫。
【主 治】:治吐泻,心腹胀痛,疔肿毒疮,毒虫咬伤。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辛,温,有小毒。”②陶弘景:“味辛,性热。”《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捣汁0.5~1两)。外用:煎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及目疾、口齿咽喉诸患忌服。①《日用本草》:“脚气风病人及时病后忌食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发风损目,病后忌之。”
【别 名】:茆蒜(伏侯《古今注》)、卵蒜(崔豹《古今注》)、蒜(《别录》)、夏蒜(《随息居饮食谱》)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挖,去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拉丁名】:原植物小蒜Allium scorodoprasum L.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①陶弘景:“小蒜,生叶时,可煮可食,至五月叶枯,取根名薍子,正尔啖之,亦甚熏臭。”②《唐本草》:“小蒜与胡葱相得,主恶蛓,山溪中沙虱水毒,山人时用之。”③《本草图经》:“蒜,小蒜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极细小者是也,五月采。”④《纲目》:“蒜,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葫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中药化学成分】:鳞茎中含有大蒜糖(Scorodose),主要由果糖组成;另含烯丙基硫化合物。参见“大蒜”条。, http://www.100md.com
【拼 音】:XIAOSUA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小蒜的鳞茎。
【功 效】:温中,下气,消谷,杀虫。
【主 治】:治吐泻,心腹胀痛,疔肿毒疮,毒虫咬伤。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辛,温,有小毒。”②陶弘景:“味辛,性热。”《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捣汁0.5~1两)。外用:煎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及目疾、口齿咽喉诸患忌服。①《日用本草》:“脚气风病人及时病后忌食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发风损目,病后忌之。”
【别 名】:茆蒜(伏侯《古今注》)、卵蒜(崔豹《古今注》)、蒜(《别录》)、夏蒜(《随息居饮食谱》)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挖,去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拉丁名】:原植物小蒜Allium scorodoprasum L.
【考 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①陶弘景:“小蒜,生叶时,可煮可食,至五月叶枯,取根名薍子,正尔啖之,亦甚熏臭。”②《唐本草》:“小蒜与胡葱相得,主恶蛓,山溪中沙虱水毒,山人时用之。”③《本草图经》:“蒜,小蒜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极细小者是也,五月采。”④《纲目》:“蒜,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葫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中药化学成分】:鳞茎中含有大蒜糖(Scorodose),主要由果糖组成;另含烯丙基硫化合物。参见“大蒜”条。, http://www.100md.com